大学生做“微商”陷骗局
去年大学毕业,目前在甘肃省兰州市做护士的梁静,曾是校园“微商”大军中的一员,销售某品牌面膜。
“我表姐在卖面膜,我用过,感觉不错,于是想推荐给身边的人,顺便还能挣些零花钱。”这是梁静选择加入校园“微商”大军的原因。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自己用过觉得效果好,想卖给身边的人顺便赚点零花钱”“自己在外留学或者有亲戚朋友在国外方便采购”,是不少大学生做校园“微商”的理由。他们的运作模式大体分为两种:一是代理,即自己无货源,需要从上一层代理那里提货销售,销售商品种类有限;二是代购,即自己有货源,可帮助客户购买到他们想要的商品。
“‘微商\’不占用太多时间,简便易行。”梁静说,“学生大多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体验。”不少做“微商”的大学生也表示,他们大多是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产品的代购代销,需要投入的经费也比较少。
不过,梁静最终结束了“微商”生意。原因是,“本以为做‘微商\’能赚很多钱,但实际上在做‘微商\’的半年时间里,每个月赚的钱都不足500元”。
梁静告诉记者,她算是幸运的,还有大学生做“微商”直接被坑。
“我朋友在福建集美上大学,今年2月初,她在微博上看到有人在代售手机,于是想做代理。她在微信上一再跟对方核对‘货源是哪里的\’‘利润是多少\’‘一般到货时间有多久\’等问题。”梁静说,就这样,她的同学做起了代售手机的“微商”。在“朋友圈”努力推广之后,她的同学找到了6单生意。下单后,对方发来一个网站让我的同学查询物流情况。每单都能查到,但货到厦门就没再更新。联系快递客服,无法接通;询问下单的人,也没人收到手机。最后的结果是,所谓的供货商直接将她拉黑。
“也就是说,我的同学被骗了将近1.5万元。”梁静说。
圈内人揭“微商”潜规则
“微商”界一位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实际上,一些“微商”模式与传销有类似之处,如先要缴纳会费或购买商品成为会员,需要发展下级会员等。与传销不同的是,“微商”巧妙地规避了法律风险,基本都是打擦边球,游走于法律的灰色地带。不过,这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也不是完全没有破绽,每个“微商”都有自己的会员管理系统或者是代理管理系统,而这个系统内的数据都比较详实,相关部门可以调查清楚。
“大多数‘微商\’的货源渠道众多,具备自产自销能力的终究是少数,大部分‘微商\’只不过是在分销的基础上被强制扣上了‘微信\’‘微博\’等帽子,于是成为了‘微商\’。分销是熟人经济的衍生体,以现有人脉为基础,以口碑传播的形式进行扩散,最终形成交易。如今分销涉及的品类越来越多元化,由一开始的面膜、衣服到如今的各行各业,参与的人员也越来越多,但是能够坚持超过半年以上的连4%都不到。原因很简单:不赚钱。”在2015年带过200人的“微商”团队,目前主要从事为新“微商”提供理论模型与团队管理培训的曾席静说。
“微商”为何不赚钱?在大学生李双双看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压货”——在做“微商”过程中,由于不断出“新政策”,也为了再上一个级别,在上级代理的鼓动下,她的投入越来越多,几乎将所有的生活费都搭进去了。然而,由于销售受阻,她现在囤了一堆产品在手上,而上级代理则表示不退不换。
李双双告诉记者,在入行之前,她也曾经害怕压货,但上级代理的一段话让她“信心百倍”——“你想赚钱,就不要怕压货。想赚钱当然要投资,不投资就是帮人打工,拿死工资”。
在曾席静看来,即使是圈内人,她仍旧“反对学生做‘微商\’、反对盲目做‘微商\’”。
根据曾席静观察,在“微商”中,最底层的代理有一个共性,就是社会地位不高。“其实并不是只有‘微商\’,在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前,很多人在QQ上这样做,只是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后微信把这个所谓的‘朋友圈销售\’数量级倍增了而已。这类从业人员的素质是由行业性质决定的,因为微信卖货可以依靠朋友的信任降低客户信任成本,所以销售门槛更低了。比起在QQ空间里刷屏,微信朋友圈里无论是所谓的客户粘度还是广告浏览率都远大于QQ空间,使得销售门槛进一步降低。门槛降低,就会有各种人进入”。
“做‘微商\’需要启动资金,也就是买货的钱。”梁静向记者介绍,以曾经代理的某面膜为例,最低级别的代理第一次需要以每盒35元的价格拿货,1箱的总价在1000元左右。以此类推,成为一级代理商,价格会降到每盒20元。“有的品牌还会要求你在第一次入伙时交一定份额的保证金,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也叫处罚金,如果在第一年违反了公司规定,比如没有按时补货或者串货等(同时代理两个产品——记者注),将会全额没收保证金”。
事实上,“价格透明”和“先交钱后拿货”是“微商”界的两大潜规则。
“同一类别的产品,报上你的代理级别,所有人都知道你的拿货价和每个月的补货数量。这个规则就非常有意思,一方面,它刺激着低级的代理为了以更低的价格拿货而投入更多钱。另一方面,每个月的高额补货量意味着只靠‘杀熟\’根本难以维系。而且,大额的投入加上筑梦的洗脑让许多‘微商\’难以回头。”曾席静说,“面对这种体系,很多还在‘啃老\’的大学生吃得消吗?他们的买货的钱怎么来?卖不出去怎么维持代理?只能以各种方式借钱。”
校园“微商”监管不明确
事实上,“李双双”们只是大学生“微商”的一个缩影。湖北大学一位女生更对记者直言,她深陷其中,不知道该退出还是继续。“我想过低价清掉手里所有货,感觉再这样下去,我的大学学业就荒废了。”她说。
由于大量时间都被用于通过手机学习销售、加好友、加微信群,甚至有时候凌晨一点多还在接受销售培训,一些受访的大学生“微商”表示很可能因此影响学业。
记者在采访时也发现,目前校园“微商”缺乏监管。学校对于这一领域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对此,记者采访了北京几所高校的学校服务中心、后勤保障处、保卫处等,其都表示校园“微商”不在他们的管辖范围内,没有给出具体的管理措施。一些高校的学生服务中心表示他们只管理宿舍内部的具体事务;后勤保障部则表示自己只管理校园里的实体店铺;保卫科表示“微商”在学校不被承认,“微商”以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进入校园都是不被允许的。
北京某高校教师刘舜含担忧,目前还缺乏监管的“微商”市场容易给学生带来不好的商业体验。“很多大学生从‘微商\’开始自己的创业初体验,但现在不管是交易对话、转账记录还是效果展示,所有能帮‘微商\’揽客的内容都能通过软件定制,这会让学生产生弄虚作假不需要成本的错觉,不利于创业精神的培育”。
“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做‘微商\’恐怕只能算是一种社会实践,而非真正的创业。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仅凭创业激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权益保护意识。”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解廷民说。
来源:法制日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萍)5月10日,记者从市交警支队获悉,全省自2017年5月8日9时起,统一启用二手车转移登记预选号牌和二手车转入业务预选号牌两项新功能模块。至此,新车车主及二手车车主均可以通过甘肃...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