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新闻 兰州市 嘉峪关 金昌市 白银市 天水市 酒泉市 张掖市 武威市 定西市 陇南市 平凉市 庆阳市 临夏州 甘南市
地方网 > 甘肃 > 甘肃新闻 > 正文

农民诗人的沦落

来源:民族日报 2017-05-22 09:10   https://www.yybnet.net/
 

我故乡的老庄,在喇嘛三川的碱土川,叫莲花焦张家。是个尚武的村子。那个年代,国家稍有衰弱,社会就会动荡,人们就要承受苦难。尚武只是人们自保的一种手段,百十户人家的职业却只有一种,世世代代当庄稼人,祖祖辈辈种庄稼。种庄稼风险也大,靠天吃饭,加上流离失所,多的年份日子过得很难心。为了活下去,这里便慢慢派生出了一些手艺人。许多人还记得传遍河湟流域的一句古话:“白塔川里的木匠,梧桐川里的画匠”。我们紧邻白塔川,村子里最多的就是木匠。大多数男人都能跟掌尺修宫盖殿,手艺很精湛。只是因为贫穷,读书人不多,上溯五代,村子里只出过一个童生。到了清末,鸦片涌入,莲花人放弃庄稼,改种罂粟。自后,村里多了些吸食鸦片的懒人,家家生活越发困难了。谁知道,就在这般艰难的日子里,焦张家倒还出了一个诗人。 

诗人是后来的称谓。在村子里,因为他的辈分高,大家都叫他大爷。大爷祖上也有吸鸦片的吃烟人,单薄的家产经不起折腾,到了他的父辈,已经是衣无法遮体,食不能果腹了。大爷只好拜木匠当学徒,游走四方,聊以度日。不料,跟着掌尺走了一趟口外,看了几场庄户人家的眉户小剧、贤孝说唱,突然心血来潮,抛弃斧凿锯锛,独自去了迪化,就是他回来说的“走口外”。数年后回来,他虽然还是不怎么识字,但已经头戴礼帽,手持文明棍,背负弦子,俨然是一副艺人衣锦还乡的派头。给地处边塞,消息隔绝的焦张家,乃至碱土川,带来了少有的稀奇和莫名地震撼。 

从此,大爷的生活就像他的镶嵌铜饰的拄杖一样,是极为文明的。村子里谁家婚丧嫁娶,他就在那里,莲花城的庙会,他也在那里,旺歌集的集市他还在那里。除了喝茯茶盖碗,陪熟人说说话外,最重要的是关键时候,在主人的邀请和众人的涌动下,演唱他的眉户,当然还有他最拿手的河州贤孝。刚回来的日子里,他演唱的都是从外面学来的传统内容,给不知道什么是精神生活的家乡人增加了无穷的享受,也赚得了无数次的笑声和泪水。时间长了,慢慢地,大家都能跟着他演唱了,大爷渐渐觉得没趣。其实,人们听眉户剧,河州贤孝,不在乎剧情的新奇陈旧,唱腔的清亮苍哑。而是坐在那里,倾听抑扬顿挫的调子,细品个中悠远的味儿,感受已经消失的那个时代,琢磨那个时代人们各自的心境与生活情景。以解脱自家心中的纠结,得到一段时间的安慰和平静。但是大爷还是觉得无趣,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大爷说来只是个粗识字,他却有着常人不及的记忆力和创作力。由于年代久远,他创作的眉户剧,早已失传,没有传承下来,已经无从考证。而那些他当年触物生情的讽吟之作,虽然只句片段,犹自朗朗上口,妙不可言,至今还在民间流传。如赞颂一个有钱的富人:“鸡的嗉子猫的眼,吃得多来看的远”。又如吟叹陷入困境的一家受苦人:“头顶西瓜圆上圆,脚踩棒槌难上难”等,不一而足。当然,也有一些守旧的族人批评道,吃的是百家饭,当的是溜编子,没有多大的出息。真的,大爷的做人做事,对以农为本,生计艰难的喇嘛三川人说来,只是混个不必曝日沐雨的种庄稼,一个人落个不挨饿罢了。还要跑战乱、逃抓兵、躲差役,提心吊胆地在破旧而简陋的房子里,过光棍汉寂寞日子,算不了有多大出息。 

正是有了大半生受苦受难,大爷积累了超出一般人的阶级觉悟和朴素的阶级感情。1949年,王震大军从莲花哈脑渡口横渡黄河,挺进青海。大爷欢呼雀跃,参加支前,以说唱形式宣传解放事业,大受群众欢迎。未几,以其贫苦家境定阶级,他家被定为贫农成份。国家对贫农阶级的倚重和社会上贫下中农地位的高尚,还有对新社会光明前程的向往,使得大爷重新焕发青春。除了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外,业余时间创作出了一些歌颂新社会的贤孝段子和大量的朴素诗歌来。最著名的是他去莲花城参加庆祝临夏解放大会时,用惊奇而激动的目光望着主席台上悬挂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党旗上镰刀斧头图案给了他灵感,他顿时吟出诗句:“一镰刀割断了旧社会的根,一斧头劈开了新社会的门。共产党引上了光明的路,百姓结成疙瘩了往前奔……”此作品一经问世,立马轰动整个喇嘛三川、整个河州,乃至甘肃省。大爷从此风光无限,被上级政府正式命名为“农民诗人”。此作品先后在报纸刊出,又被选入《甘肃农民诗选》。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经常外出,受命以此巡回演讲,着实让一方百姓羡慕叹息…… 

可惜的是,大爷寿数不高,晚年是在“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的计划经济时代当社员,过着口粮缺、衣服破、紧巴巴的日子。自后的多少年的夜晚,只有村子的男人们经常去他的低矮房屋,在昏暗的灯下,吸着自产的旱烟,听着时紧时松的弦子和苍凉低沉的歌喉,思绪陪着在他经过的大山巨川间驰骋,感受着他大起大落的生活经历,一直陪他到入土为安。 

我常常想,倘若苍天再给大爷几十年寿数,他能看到今天的中国农村:处处通水泥大路,村村发粮补林补,家家住砖瓦新房,人人穿时尚衣服,顿顿吃肉菜肉饭,他不知道有多高兴,也不知道他能创作出多少发自内心的诗歌来。

新闻推荐

担社会责任 助脱贫攻坚 人保财险甘肃省分公司全力开创农险发展新格局

担社会责任助脱贫攻坚人保财险甘肃省分公司全力开创农险发展新格局今年是人保财险甘肃省分公司开办农险第十一个年头。十一年来,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甘肃省财政厅、农牧厅、林业厅、...

甘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肃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农民诗人的沦落)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