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2014年9月,35岁的甘肃患者孔军(化名)不慎被石块砸伤,导致双下肢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其中右腿胫骨有一处较大的骨折块丢失。在当地医院实施外固定手术后1年,复查显示患者右腿胫骨骨缺损长达12厘米,无法负重下地,只能扶拐行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后来患者到西京医院骨科就诊,裴国献教授研究团队决定采用该研究团队历经20年完成的研究成果——组织工程再生骨技术为孔军解除病痛。
组织工程再生骨技术,即采集患者自身细胞,通过培养获得足够细胞数量后,复合到能与人体相容的多孔生物材料上形成组织工程骨复合物,再植入患者体内骨缺损处进行修复。
术前,研究团队抽取患者自体骨髓,进行实验室体外分离和培养扩增,获得足够的种子细胞——自体骨髓基质细胞后,根据患者骨缺损CT数据,使用批准临床应用的磷酸三钙材料制备与患者右胫骨缺损形状、大小尺寸相匹配的生物材料支架。随后将获得的自体细胞接种到组织工程骨生物材料支架上,放入团队自主研发的生物反应器内培养2周,让自体细胞和多孔骨支架充分复合和生长,在体外培养形成患者所需的个体化定制的组织工程再生骨复合物。2015年8月3日,团队为孔军实施右胫骨骨缺损组织工程再生骨移植修复,成功修复长达12厘米的大段骨缺损。术后6个月,孔军即可弃拐逐步下地负重行走,术后12个月拆除已使用了2年的外固定支架,行走及下肢关节活动不受影响,恢复正常生活与劳动能力。
2017年6月13日上午,术后22个月的患者来到西京医院复查,骨缺损已完全修复,关节活动及行动如同常人。
裴国献教授介绍,通过抽取自体骨髓细胞、体外细胞纯化扩增、细胞和骨支架共培养等环节,在体外定制构建出的组织工程再生骨具有细胞活性,因而植入体内后相当于自体骨移植,无排斥反应,无需使用抗排异药物,具有活性、血循环丰富等优点。可以更快修复骨缺损,促进骨愈合。此手术的成功,是组织工程骨再生医学技术走向临床应用的重要开端。
新闻推荐
本报讯“十三五”期间,甘肃省将通过实施7项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工程,落实两项生态补偿到户政策,全面推进甘肃省生态扶贫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五期、水...
甘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