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俊
这两天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都在传播着一篇文章——《一位甘肃高分(648分)考生的请求》,文章的主人公是身患重度残疾的甘肃考生魏祥,他以648分的优异成绩报考清华大学,希望学校能提供一间宿舍让自己和母亲“济身”完成学业。清华招办为此专门致信魏祥,这封名为《致甘肃考生魏祥: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的信中透露,清华将全力给予魏祥母子包括住宿在内的帮助,解除他求学的后顾之忧。(北京晚报)
魏祥可能没想到,自己的请求,会如此顺利得到清华方面的回应,并且是以公开信的方式。但更没想到的或还是,清华公开信的标题“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会瞬间爆红,成为一碗最新的励志鸡汤,在社交媒体收获众多共鸣。清华大学对魏祥请求的满足,确实展现了一所大学应有的担当和人文关怀。但魏祥的要求被满足之余,残疾考生的权利,仍需得到更多保障。
像魏祥这样的残疾高考考生,并非孤例。但却并非每个人,都能享受校方足够的重视与厚待。如2010年,河南一名残疾考生因电子档案体检表显示正常被拒入学;2014年,漳州一名残疾女生被福建一大学退档。可以说,残疾考生上大学的权利,仍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也正因为此,魏祥被清华大学“温柔以待”,才能够成为一则“新闻”。
事实上,有论者已经指出,对生活难以自理的魏祥,根据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清华大学也是有权拒绝其入学的。这是因为,该规定中有着这样的条款:对高考成绩达到要求、身体条件能够完成所报专业学习、生活能够自理的残疾考生,高校不能因其残疾而不予录取。换言之,若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考生,高校有权因其残疾而不予录取。残疾考生与正常考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考上同样的大学,必定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汗水,那么,无论是从投入与回报匹配的角度,还是对残疾人予以更多社会关怀的角度,这样的规定都值得商榷。
而顺利入学,还可能只是残疾考生所闯过的第一道关卡。残疾大学生和毕业生,在考试和就业上,也同样面临着权利保障上的不确定性。比如今年5月,就读于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针灸推拿专业的视障女生小倩,为了自己能用盲文试卷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在尝试很多办法都无果后,只能无奈向教育部门提起行政诉讼。而残疾人毕业生在就业上所遭遇的歧视,仍时有发生。
不难发现,若跳出魏祥受到清华大学厚待的故事,谈及残疾人的入学、考试、就业权利,实在难言是温暖和值得抒情之事。若说“人生实苦”,那么,比正常人需要付出更多艰辛的残疾人,必定要承受更多的人生之“苦”,社会理应为他们提供更多能减压与消苦的权利保障。
新闻推荐
主持人:6月26日,“大美甘肃”微信公众号刊发文章《一位甘肃高分(648分)考生的请求》,讲述了19岁甘肃定西考生魏祥身患重度残疾,以及母亲为魏祥多年求学付出的艰辛努力。魏祥已经报考清华大学,他希望...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