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甘肃高分考生的请求》一文在网上引起热议,作者是甘肃省定西市残疾考生魏祥,他在文中感谢母亲不辞辛劳照顾他,12年如一日背他上学,为此他请求清华大学在录取他的同时也能接纳他的母亲,为他们提供一间陋室,以便母亲继续照顾他。清华大学招生办了解情况后,发表《致甘肃考生魏祥: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的文章进行回应,明确表示清华已经在做魏祥带母上学后的学习与生活安排。
(6月28日《中国青年报》)
魏祥患有先天性脊柱裂、椎管内囊肿,出生后下肢运动功能丧失,大小便失禁,他和家人四处求医,病情却始终未能好转。在他7岁的时候,父亲又因病去世,留下年幼无知的魏祥和年轻无助的母亲。母亲擦干了眼泪,12年如一日背着魏祥去上学,不敢想象其间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困苦。这样一位母亲,唯有“伟大”才配得上对于她的赞美。幸运的是,她的所有努力都得到了回报,魏祥身残志坚,刻苦求学,以648分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
令人动容的不只是这对母子奋发图强的故事,还有清华大学招生办长达1300字的回信。这封情真意切的回信不仅对魏祥的诉求作出积极回应,而且在一字一句之间展现了一所高校应有的精神和情怀。“命运或许不公,人生或许悲苦,但是请你足够相信,相信清华,相信这个园子里的每一位师生,因为我们都在为一种莫名的东西付出,我想这应该就是情怀。”是的,精神和情怀,是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根本。正如英国牛津大学前校长科林·卢卡斯说:“21世纪的大学不仅仅是经济的推动力,更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不由得又想起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的那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我现在想说,精神和情怀亦是大学的象征,大学之大,首先在于拥有博大的包容胸怀。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正是在这种精神的照耀下,清华大学才能够人才辈出、灿若星河;正是在这种情怀的指引下,清华大学上至校长、党委书记下至招生办工作人员,才会对西部偏远地区的一名考生投去如此殷切的关注,不惜“破格”为其提供学习和生活条件。要知道,按照目前录取残疾考生要求其“生活能够自理”的规定,清华大学原本是可以拒录魏祥的。然而,以“自强不息”为校训的清华,又怎么能够拒绝一名自强不息的考生呢?
“在清华园里的所有学子,无论是生活困顿,抑或身体抱恙,都会有爱与情相伴”,这是清华大学招生办的承诺。祝愿魏祥能在清华园里“除却一身困顿,成就自己的不同凡响”,更希望我们多一些像清华这样的大学,把高贵的精神和情怀洒向每个学子,洒满整个社会。
□晏扬
新闻推荐
宣誓的银光员工。银光集团宣传部供图本报讯(记者乔斌)“作为一名银光集团员工,一言一行代表着企业形象和个人文明素养,因此,我郑重承诺:勤于学习,主动参与;内修品德,外修品行;文明上网,文...
甘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