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微信群,大家的交流便利多了。
但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万能的“群”。因为微信群的出现,让你的老板突破了时空局限,你可以被随时@到。
当一个职员不知不觉中同时被十几个群包围,那他就成了淹没在“群”里的一员。
这时候,免不了会产生卸载微信的冲动吧。
是的,被动交流多了,即时性对话对个人的干扰就日渐明显。
近日,宁波女职工因为在下班时间未及时在群内汇报工作而遭辞退。
尽管她在舆论的帮助下成功维权,拿到了应得的赔偿金,但“面对‘老板的@’职工能否拒绝”“下班时间回复工作微信算不算加班”这样的讨论随之多了起来——
工作群里,我们就是那逃脱不掉的加班“群”体。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遭遇,也是每个人都想纾解的问题。肖明君
有一种日子叫做“刷群”
已经被拉进群里的你,还好吗?对于每一位新入职场的人,都有必要这样问一句。因为,他们的日子,其实是与“工作群”完全重叠的。
现在,单位都有“工作群”了,而且,可能还不止一个群。长期浸淫其中,会发现,这些群里随时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工作调度信息,所以,你得不停地刷屏、刷屏……然后,你的生活被占据了。
据不完全统计,职场中每个人平均下来有3个工作群。因为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需要在不同层级之间建立,所以就会有很多群,一般人员一个群,管理人员一个群,小组一个群,大组一个群。
有没有马上要疯掉的感觉?有!这就对了。
解放日报公号“上观新闻”在采访中,获得了不少年轻人扮演工作群角色的疲惫现状——
进入保险公司实习的小陈,手机里有一个专门为和她一样的销售人员加油打气的群,名叫“8月!步步高”。正是在这里,刚踏入社会的她第一次体会到“全群鸡血”的气氛,每天她都会被群主@出来,喊一样的口号,发一样的大拇指,灌下大同小异的鸡汤,被同行的光辉业绩惊掉下巴。洗脑式的被动打卡模式,一度让小陈以为自己会在这个8月“步步高”呢!
每天准时上下班的公务员小朱,无奈地向媒体诉苦:“以前工作联络用邮件、QQ,只需白天上班的时候在线。有了微信群之后,每天几乎要时时在线,度假的时候也会有事儿跳出来,因为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事和领导,还不敢设置静音,生怕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事儿。”
当然,在工作群里刷存在感,同时不被其搞得太过疲惫,也是有一些技巧的。有微信网友晒出这样一个事例:在某国企上班的小王展示了一个“最不用动脑子的”群回复方式。这个群里,只要在老板发完信息之后的0.1秒内,做出回复即可。小王说自己工作3年,掌握了一点皮毛。比如,“收到”一般在正式通知之后使用,“大拇指表情”一般在老板发表工作意见的时候使用。精髓在于不管发什么都要快,最好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果已经有10个人发出了代表“棒”的各种表情,那么再紧随其后,就容易被认为是敷衍,甚至不靠谱。不过,在这种工作群里完全不动脑子也暗藏风险,比如看到红包就毫不犹豫地点开。小王就出过一次丑,他不知道那是直系主管用来给群里加班同事的慰问红包,而他的“半路拦截”不仅“挡人财运”,也让主管不免难堪,好在他迅速反应,咬牙吐出双倍红包,才算皆大欢喜。
小学老师的手机恐惧症
微信群里加班,一般想到的是职场中人。可是,现在“深受其害”的,中小学老师也概莫能外,据说,已经有班主任得了“手机恐惧症”。说到这里,大概也猜到了,那就是神一样存在的家长群。
刚刚开学,很多新晋家长新鲜的不得了,由于加入了家长群,满满的“有了组织生活”的新鲜感。于是,“刷群”成了不少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可是,有媒体报道,近来有家长朋友哭诉,孩子新学期开学自己就被邀请加入到孩子班级群里,孩子班上原本只有50人,可是完全没想到微信群里竟有236人,除去孩子班主任和语数外三科的任课老师4人以外,其他的全是家长,并且很多孩子家庭除了父母以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全都在群里面。每天打开微信群消息全是99+,老师安排的作业或是学校的通知,全部被一些家长发的无关紧要的消息覆盖,只要老师一发消息,马上就各种马屁,什么“收到,老师辛苦了!”,什么“老师,请多关注一下我们家孩子,他写字比较吃力”……
所以开学不到一周,有的家长就果断退群了。可是,你知道最想退群的是谁吗?其实应该是老师。因为,老师的很多私人时间全被家长群里零敲碎打的信息割裂的支离破碎。
“自从进了微信群,每天都是家长会!”今年教师节,就有老师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在当天的媒体调查中,在北京一所中学当初中班主任的刘明,觉得自己最近得了“手机恐惧症”。这是因为,他的微信总有点不完的未读信息。有类似经历的,还有在甘肃平凉某幼儿园做老师的赵娟。她告诉记者,老师每天都要在群里把小朋友吃饭的照片、学校通知等内容发送到家长群里。
当然,家长群给老师造成的负担远不止这些。在新华社的一篇调查中,“家长放心,宝贝们开始上课啦”“孩子进入午睡时间啦”“我们在室外玩游戏啦”……这些在幼儿园里平凡不过的日常,老师每天都要录制短视频,发送到家长群里。陈宏是南昌市一所幼儿园的班主任,上课之余,她每天花精力最多的事情,就是追着孩子们拍短视频。“一天要在家长群发至少10个短视频,让家长们知道自己孩子在幼儿园里的情况。”陈宏说。
但这些工作,很多家长们觉得还不够。“没有在视频里看到我家孩子”,是群里家长最经常给出的反馈。无奈之下,陈宏得专门去找到这位家长的孩子,再拍一个视频发给家长看。
被“10分钟必须回复”戳痛
近日,宁波的孕妇小王因未在10分钟内回复单位微信工作群的信息被开除了。
据报道,7月初的一天,晚上10点23分,小王的公司负责人在微信工作群发布消息“要求10分钟内上报当月营业额,不发就辞退。”小王因已入睡未能及时回复。10分钟过后,负责人在微信工作群通知她,“你已经被辞退了”。
事情发生后,在舆论场内引发轩然大波。该事件最新的进展是:经过仲裁,小王得到了1.8万元的赔偿。
尽管维权成功了,但“深夜10分钟内必须回复群消息”这样的职场行为模式,无疑戳中了很多职场人的痛点。现在最常见的场景是,单位通过“工作群”,工作要求不分时间、地点随时跑到职工手机上。职工就像着了魔一样随时随地都盯着手机,生怕错过工作上的重要信息,而错过可能就意味着挨骂、处分甚至被辞退。
不少员工抱怨:下班比上班还忙,不但没有加班费,回复不及时还可能被罚款。可见,在一定程度上微信“绑架”了职工的业余生活。于是,很多网友开始热议,职工能不能拒绝下班时间的工作“紧急回复”?网友“浅仓小南”对下班后在工作微信群里谈工作十分反感:“已经下班了,而且事情也没着急到必须立刻解决,却要求必须回复。我感觉自己的休息时间被‘绑架\’了。”网友“阿凉”发帖说:“宁愿在办公室加班,因为回家后还是避免不了电话微信找上门,根本不分工作日还是节假日。想要认定为加班,但是既没有证据,又都是碎片时间,维权太难!”
腾讯提供的数据显示:80%的人会在工作场景中用到微信,其中30%的人将微信作为主要的工作工具。时评人张培元感慨写道:过去,八小时内外之间较为清晰,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业余爱好圈很少存在交叉,只要能做到“敬业八小时、做好今日事”就是好员工。现如今,很多人的生活却逐渐被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绑架,淹没在名目繁多的微信工作群之中,随时接收领导指令,随地处理公务事务,差不多成了全天候的透明人,沦为“7天×24小时”超长待机人。
新闻推荐
新华社兰州9月19日电(文静)甘肃省将从今年10月1日起,对符合条件的0-6岁残疾儿童及孤独症儿童开展康复救助。甘肃省残疾人联...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