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
赵万清是个农民,地地道道的农民。当东方露出微弱的晨曦,他就要吆喝着牲口下地,身后是与他相依为命的农民妻子。秋天的太阳下,他正在一片田地中辛勤收获,手中的铁锹用力踩下去,一串白生生的洋芋露出地面。春种夏耘,秋收冬藏,这些农民的活计,哪样也离不开他,哪样他都做得十分拿手。握住他的手,粗糙,有力,看他的脸,朴实,憨厚,通身都散发着北方农民的气息。
赵万清又是个文化人,实实在在的文化人。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口袋里经常别着一支钢笔,一只破旧的皮包里装着笔记本或者唱本,走哪儿写哪儿,到哪儿唱哪儿。他的屋子里最显眼的物件就是一张祖传的书柜,摆上了高高低低的书籍,大多破旧,显然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他的朋友也多是文化人,常有搞文化的朋友从城里来他的乡村庭院做客,赵万清招待他们的是自家园里的菜蔬和自家地里的洋芋。
一路从民间走来的赵万清身上散发着乡村人的朴实,又凝聚着文化人的儒雅。他自幼喜爱读书为文,十几岁时就尝试写诗,上世纪70年代初就有颂扬人民群众改造山河面貌的诗作《石滩造田》在报刊发表。1985年,由当时的乡政府领导推荐,他当了乡文化站的干事。那时的文化站其实还在县政府的一个红头文件里,一切都由赵万清从零做起。虽然他的身份依然是个农民,报酬微不足道,但是他视农村文化事业为自己的第二生命,全身心投入到这项事业中去。他在临街的一个简陋的小院子里要了一间屋子,亲自修墙补壁,裱糊屋顶,添置桌椅、书籍,算是办起了文化站,一时间吸引来了许多渴求文化的农民。他利用这块阵地举办农民书画比赛、猜谜语竞赛、象棋比赛、社火表演大赛,把一个偏远乡镇的文化活动搞得红红火火。1997年,该文化站获得了全国“万村书库”工程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赵万清也先后受到了全国以及省、地、县的表彰奖励。
闹社火是群众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一项文化活动,但是赵万清发现群众的社火活动形式死板、内容单调且掺杂了不少封建迷信成分。他决心赋予传统社火以健康向上的时代内容,于是潜心创作了《新长征路上大步走》《党的光辉暖人心》《赶快绿化咱家乡》等曲艺作品,经过精心编排,演出后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赵万清喜欢文艺创作,创作形式多样,除了散文、小说、诗歌、戏曲以外,还有快板书、花儿、民歌、小品文等,写的都是身边事、身边人,用的都是农民朴实的语言,表达的都是农民的真情实感。曾经发表在《甘肃农民报》上的《十绣新农村》采用民歌体“放风筝调”,易读易唱,朗朗上口,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农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喜悦。同时赵万清还十分关注农村现实,写了一些反映“三农”问题的议论文,表现了一位农村文化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看到有些地方利用庙会搞封建迷信活动,就写了《不能利用庙会助长封建迷信活动》;针对退耕还林中弄虚作假的问题,写下《这样的补救不需要》;看到春耕生产中有些干部不顾实际搞形式主义,就写了《干烫土上铺地膜图的是什么?》等等。写的都是农民想说又不便说的话,表达的是农民发自内心的声音,在《甘肃农民报》发表后,农民都对他竖大拇指,赵万清也就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前年他得了一场大病,瘫痪在炕上,就把积攒下来的作品编成一本书,取名《喜雨集》。
文化,融入了赵万清的血液。赵万清此生与文化结缘,他清贫,但又富有,他苦累,但又愉悦。
新闻推荐
【本报讯】(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晓芳)12月1日,由女性健康促进工程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主办,甘肃玛丽亚妇...
甘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