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70华诞即将到来之际,为了缅怀和纪念支援甘肃建设者,把他们的奉献精神永远留在这片他们曾经奋斗过的热土。4月17日,兰州晚报联合甘肃卧龙岗人文纪念园正式发起奋进新时代建设者之歌——寻找最美支援甘肃建设者大型公益活动,活动发出后全省各地纷纷来电,以每个不同的小家庭为出发点,告诉了我们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支边故事。
1
94岁全国劳模陈根荣: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社会还记挂着我们
活动一经发起,来自全省的一个个热线电话向本报新闻热线4286666涌来。短短两天时间里30多条线索从核工业、冶金、军工、石化、机械制造、矿山机械等各个行业勾勒出了一幅幅如火如荼的支援甘肃建设光景,他们当年是年轻的技术员、化验员、车工、钳工、矿工,如今在古稀之年感受到了社会并没有忘记他们当年的付出和奉献。
始建于1958年的504厂坐落于兰州市西固区,是新中国第一座浓缩铀生产工厂,老一辈创业者形象地把504厂比喻为中国浓缩铀事业的“老母鸡”。504先后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艘核潜艇、第一座核电站提供了合格的核燃料,被称为“中国浓缩铀工业的摇篮”。1964年1月14日生产出了第一批合格产品,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提供了至为珍贵的“口粮”。
最先来电的陈先生的父亲陈根荣就是一名1958年从上海支援兰州504厂建设的支援甘肃建设者。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陈老今年已经94岁高龄,记忆力虽然已经大不如前,但得知我们正在寻找最美支援甘肃建设者时还是很高兴,说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社会上还会记得他们这群支甘建设者,并邀请我们去他的家里讲述当年的奋斗故事。
2
民企将为获得国家级荣誉支甘建设者免费赠送墓位
支持公益培育向善的力量,卧龙岗人文纪念园在这条路上已经坚持多年。8年时间里,甘肃卧龙岗人文纪念园联合《兰州晚报》继成功打造“抗战老兵纪念园”“红西路军纪念广场”“军魂园”“功德园”之后,为了缅怀和纪念支援边疆建设而献身的科学家、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支边青年、知识青年和各行各业的支援者,今年将继续打造“支援甘肃建设者纪念园”。
据介绍,“支援甘肃建设者纪念园”将于今年年底建成,届时,凡获得过国家级表彰的单位和个人均有资格申请免费墓位,并且将名字和事迹镌刻在纪念碑上,让后辈铭记。同时,凡“一五”期间支援甘肃的建设者,均可申请成本价墓位(9999元/位)。“我们希望通过雕塑、图文、书画、墓志铭等方式,把援甘建设者们的奉献精神永远留在这片他们曾经奋斗过的热土上。”企业负责人宗荣说。
同时为了筹建“支援甘肃建设者纪念园”,甘肃卧龙岗人文公墓有限公司以极大的魄力敢为人先,推出200个福寿园特价墓位,五折起发售。“企业之利取之于民,还要用之于民。这200个墓位的销售款将全部用于‘援甘建设者纪念园’的建设中。”宗荣表示:“每一个甘肃人都会从心底里发出对支援甘肃建设者的感激之情,他们对甘肃经济建设的贡献将永载史册,不可磨灭!”
3
支甘故事热线持续征集中
光荣的奋斗史值得被后人永远铭记,或许您的家庭就是当年从祖国南北支援甘肃建设的一员。即日起《兰州晚报》寻找最美支援甘肃建设者热线开通,请您致电热线4286666告诉我们您的支援甘肃建设故事,我们将派出专业记者上门记录这些感人的故事。
同时本报将征集更多的爱心企业为这些英雄的建设者们树碑立传表彰鼓励,让老人们感受到陇原儿女没有忘记他们的辛苦奉献。征集过程中,对收到的征文故事择优推荐刊登,同时发给证书和奖品或纪念品。
新闻推荐
新华社兰州4月14日电(记者白丽萍)记者近日从甘肃省教育厅了解到,甘肃实行“一生一策”动态管理,将为每名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