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代“英娘”齐聚金城。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 裴强 摄
5月23日,甘肃省纪念《丝路花雨》创演四十周年座谈会在兰召开。1979年5月23日,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在兰州黄河剧场首演,至今已经走过了40年。40年来,《丝路花雨》共演出2880余场,出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观众达450多万人次,被称为“二十世纪华人舞蹈经典作品”“中国舞剧之最”。
两年时间七访敦煌创作出《丝路花雨》
座谈会上,79版《丝路花雨》编导、甘肃敦煌艺术剧院原院长许琪,79版《丝路花雨》编导晏建中,79版《丝路花雨》神笔张扮演者仲明华,79版第三位《丝路花雨》“英娘”扮演者史敏、现任《丝路花雨》“英娘”扮演者康琦等一批《丝路花雨》剧组代表动情讲述了《丝路花雨》四十年来的创演历程。
1977年,正值改革开放前夕,甘肃省歌舞团面临着转型。时任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舜尧说:“敦煌就在我们甘肃,把敦煌艺术搬上舞台,不是很美吗?”一句话,为甘肃省歌舞团指明了方向。
1978年,创作小组数次修改文稿后,将故事确定在盛唐时期。又根据女奴多宝《卖身契》和督料赵僧子《典儿契》的文献内容创作出了女主人公英娘,结合胡商遇盗和波斯王子等内容塑造出了波斯商人伊努斯的形象,而神笔张的灵感则源自几幅敦煌壁画角落里画工留下的“张”字落款。两年内,创作团队七访敦煌、数易其稿,从《敦煌曲》到《丝绸之路》再到《丝路花雨》,终于定稿。
1979年1月2日,《丝路花雨》正式开始排练,同年5月23日首演后一炮而红。一种新型的舞蹈风格——敦煌舞走向了世界舞台。敦煌舞中,大量的舞蹈动作、造型来自敦煌壁画:英娘的“反弹琵琶”出自莫高窟第112窟的反弹琵琶乐舞图,“千手观音”还原了莫高窟元代3窟中的千手千眼观音图,而那独创的“S”形舞姿将东方女性的柔美表现到了极致……《丝路花雨》因此被誉为“活着的敦煌壁画”。1979年10月,《丝路花雨》参加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获得文化部颁发的创作一等奖和演出一等奖。
2008年再创新版《丝路花雨》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丝路花雨》风靡大江南北,国内外巡演不断。2008年,甘肃省歌舞剧院下决心再版新创《丝路花雨》,为北京奥运会进行献礼演出。
在故事主体结构不变、人物与人物关系不变、音乐主旋律不变、敦煌舞特色风格不变的前提下,用现代艺术表现手法进行了改编。1979版重“舞”,凸显了敦煌舞的独特与惊艳;而2008年版重“剧”,突出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2008年8月,再版新创的舞剧《丝路花雨》赴京参加2008北京奥运重大文化活动,一连五场演出。奥运会之行后,《丝路花雨》重回观众视野,又开启了新一轮的国际巡演之路,以新的姿态进入了国际市场。
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 夏苗
新闻推荐
在伟大祖国母亲70华诞即将到来之际,为了缅怀和纪念支援甘肃建设者,把他们的奉献精神永远留在这片他们曾经奋斗过的热土。《...
甘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