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时。
30年前初中毕业时,我选择报考了师范学校,也实现了尽早跳出“农门”的愿望。虽然后来经历了专科进修和本科进修的两次“成人高考”,但这样的选择,却造成了我无缘真正意义上“高考”的永久遗憾。多年来,我只能怀揣对“黑色六月”“神圣高考”的敬畏,仰望高考。
世纪之初,我参加了城区教师招考,有幸被调往城区一所初级中学任教。从那时起,以后的连续多年的六月,我都是以一名“主考”的身份,走进敬畏已久的高考考场,但还是未能体验到真正的“高考滋味”。
真切体验高考是儿子参加高考那年。
2005年,儿子升入本市一所省级示范性高级中学。儿子中考成绩不理想,无缘该校实验班。但在三年的高中学习过程中,儿子却很努力,每次考试成绩都居班级前5名,有几次还跃居班级第一。正因为这样,我觉得儿子的学习状况和我希望他上个“211”院校的期望相吻合,于是就能够以平常心看待儿子的高考。
2008年6月7日至8日,儿子顺利参加了为期两天的高考。6月19日,高考成绩公布时一查,儿子考了546分。那时每年还有大量复读生,作为一名应届生,有这样的成绩我们都很满意。但那几年,“复读风”(特别是“高分复读风”)刮得很紧,在我们家长和孩子的认识中早已做好了“最少复读一年”的准备。
填报志愿时,业内朋友建议选择一所好点的的二本学校“冲”一下。多年担任高三班主任的老同学,推荐了东北电力大学。他的说法是该校是二本里面的知名院校,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我们毫无疑问地填报了东北电力大学的“电力工程信息”专业,在“院校是否调剂”和“专业是否调剂”栏中都打了“否”。之所以这样填报是因为当时复读的愿望太强烈。现在想想,即使当时选择“服从调剂”,如果对录取结果不满意的话,选择放弃,到时候继续复读又何妨?主要是当时对高考填报志愿没有认真学习、研究、思考,真是“当局者迷”呀!
记忆犹新,那天是7月28日,甘肃省二本院校正式投档录取。由于前天晚上喝了点酒,我早上迟迟没起床。上午9时许,正在客厅充电的手机响了,我急忙去接,刚到跟前,电话挂断了。我一看是个陌生号码,便置之不理,只管上床继续睡。不多时,儿子进来说他报的东北电力大学投档线是546分,他正好提档。我把刚才陌生电话的事告诉儿子,儿子顿时额上急出了汗,“爸,我们班主任说过,有电话询问调整志愿的事儿。”
坏了,我急忙打电话过去,得到的回答是“我们是东北电力大学招生办,你儿子的档案已退往甘肃招办……”我苦苦哀求,回答是:“电子投档,退回后我们没有补救的办法,请和甘肃招办联系,争取第二次投档。”之后多方折腾,却没有丝毫转机……看着儿子眼角滚出的泪珠,我悔恨交加:高考报名时,儿子问我联系电话栏填座机号还是手机号,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填座机号”。我心想妻子开商店,座机旁边平时一直有人,便于接听。但是我并不知道在填报志愿时儿子在联系方式中填的是我的手机号,而我向来不接陌生电话,更不回拨陌生电话。
我没让儿子填我的手机号和不愿意接陌生电话是有缘由的。
刚开始流行使用手机时,我还在乡村任教,也算是乡村学校较早的“手机族”。那年头,我觉得挺神气。
一天午饭后,我正躺在沙发上休息,电话响了,我刚要接,突然断了。一看是个陌生的号码,没有多想,就直接回拨了过去。只听电话里头说:“尊敬的用户,为庆祝本公司成立30周年,特举行了手机号码抽奖活动,很荣幸您的号码被抽中二等奖,奖品是该公司最新研制投放市场的价值为18888元的电脑一台,领取奖品请与电话×××联系。”听到这里,我的心已是激动地突突直跳,挂断电话后便与电话×××联系:
“该奖品领取之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的有关制定,先在公司的账号××××××上,缴纳税费288元,一周内将收到奖品……”听到这里才明白是骗局,我马上挂断了电话。心里庆幸,自己还是挺“聪明”的。
月底,一缴话费,可就惨了:花了200元,一调单,160多元话费是那次“吸”进去的。从此,我发誓一辈子不再接陌生电话,更不回拨陌生电话。
业余坚持写作的我,常年投稿。那些年,不时接到编辑部的一些陌生电话,都是一样的内容:“尊敬的作者您好,您的尊稿经编委会审阅,决定在本刊(报)第×期刊发,敬请您缴纳版面费××元……”再仔细研究一下,这些报刊杂志多是为满足各地中小学教师职称论文的需要而注册的新刊物。由于我曾在一些专业杂志上发表过一些论文,也不缺评定职称的论文,因此这些电话对我并无诱惑力。久而久之,这些电话对我变成了一种骚扰,不知不觉中,我患上了陌生电话恐慌症,渐渐地养成了不接陌生电话的习惯。
我一时的失误在很长时间里招来家人、亲戚、朋友的调侃埋怨,我有些哑巴吃黄连。我情绪十分低落,闷闷不乐地度过了一个暑假。还好,儿子并没有责怪,而是很乐观地准备复读。
新学期开学不久,儿子原来的班主任把我喝酒拒接院校招办电话的事“兜”到了儿子就读的学校。学校领导把我没有接电话造成儿子落榜的事当成家长不负责任的典型教材,我成了逢会(有关高考的会议)必“批”的主儿。记得2009年高考临近时,有些家长还“慕名”而来,向我咨询有关高考录取时电话调剂志愿的情况。那年,我还根据自己的这些囧事,撰写了题为《高考志愿填报的几点技巧》《慎待高考复读》的文章,并发表。阴差阳错,我无意中当了一阵子“名人”。
2009年,儿子考入了省内的一所二本院校的一本(重点)专业。我们父子俩时常谈起那年的陌生电话。我说:“那天,我鬼迷心窍!”,儿子总笑着说:“不,是神迷心窍,我特别恋家,是上帝特意安排我上离家近点的学校。”
儿子自小就特别恋家。上大学时每月要回三、四次家。大学毕业考研时,依然决定报考本院校的研究生。读研期间,导师了解到儿子特别恋家的习惯后,就在读“研二”时,主动提出如果我们大人同意的话,建议儿子留在导师创办的软件公司。当儿子把导师的建议告诉我们时,我从儿子的眼神上读出了导师对儿子的欣赏和儿子对导师的信任,我郑重地告诉儿子:“未来的路很长,也变化无常,我们尊重你自己的选择……”。
“研三”快毕业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儿子走进了某铁路局大型人才招聘会,想着试试自己的实力。当全部面试通过后,进入签约程序时,儿子给我打来了电话,我还是那么一句话:“私企和国企都可以成就你的理想,你自己选择,无怨无悔就好……”那天,在场同事非常不能理解我支持研究生毕业的儿子放弃条件优越的铁路局,到私企去“打工”……
掐指一算,儿子毕业上班已经快三年了。在几年的拼打中,儿子已由一名普通职员步入公司技术管理层。每天晚上,从儿子与我们闲聊时的眼神和笑容中,可以读出他少有的自信和从容。
再过几天,一年一度的高考正式拉开帷幕,千千万万学子将要走进考场,迎来人生第一次“抉择”。
高考在即,分享我的“高考”故事,向2019年所有的考生送去真挚的问候,预祝你们圆梦理想的大学。
新闻推荐
甘肃中瑞铝业有限公司铝合金产业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征求意见稿公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等文件规定,白银有色建筑设计院在完成《甘肃中瑞...
甘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肃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