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甘肃 兰州市 嘉峪关 金昌市 白银市 天水市 酒泉市 张掖市 武威市 定西市 陇南市 平凉市 庆阳市 临夏州 甘南市
地方网 > 甘肃 > 今日甘肃 > 正文

消失的货郎 □刘志洲

来源:西安晚报 2020-12-27 03:30   https://www.yybnet.net/

曾经走街串巷的货郎陶浒 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的家乡关中农村,还处于物资匮乏时代,人们普遍缺吃少穿,交通很不方便。那时,乡下没有商店和小卖部,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供销社,但这也只是人口稍多点的镇子上才有。村里人有时为了买点日用品,即便是一盒小小的火柴,也不得不花上大半天时间,走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山路,到镇上的供销社去买,所以那时候,走村串户的货郎,就是村人眼中最大的祈盼。

俗话说:“敲锣卖糖,各干一行。”货郎这个行当虽然比较辛苦,靠的是脚力,风餐露宿,走村串户,但在那时,如果吃得了这种苦,却也不失为一种养家糊口的好营生。

小时候来村里的货郎,大多都是看起来比较沉稳的中年人,他们中有相邻地界的甘肃、宁夏人,也有四川和河南人。一辆半旧不新的自行车、两个竹筐、几个小木箱、一个拨浪鼓,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走村串户时,他们推着自行车,自行车后座上绑一根一米五左右的木棍,木棍的两头各挑一个竹筐,两个竹筐各有各的用途:一个放货物,另一个放货物换来的东西。其中,放货物的竹筐内又放着几个小木箱,每个小木箱都被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方框,每个方框内分门别类地放着各式各样的儿童玩具、针头线脑、发卡首饰、衣帽鞋袜、彩色花线、糖果等;另一个竹筐内则乱七八糟地放着破铜烂铁、猪毛、猪鬃、乱头发之类由货物换来的东西。

货郎的到来,会使整个村子都沸腾起来。他们要么摇着自行车铃铛,要么一手推着自行车一手摇着拨浪鼓,边走边吆喝:“破铜烂铁换耍货哩,猪毛、猪鬃换针线哩,烂布鞋、乱头发换发卡花线哩……”随着那一声接着一声、抑扬顿挫的吆喝,夹杂着拨浪鼓鼓点声,村里的男女老少便从不同方向围拢到货郎身边。

这个时候,小孩子们便聚集在一起,蹦蹦跳跳地齐声唱顺口溜:“来了货郎好,货郎来了好买货。闺女闺女你莫慌,买把梳子理红妆。大娘大娘您别急,顶针针线买上炕,俏媳妇纳鞋底,送郎打工去南方。小孩子吃洋糖,吃了洋糖上学堂……”

尽管货郎带来的都是一些小物件,但对那个年代的村人来说,这些小商品已经足够让人们眼花缭乱了。婆姨媳妇们围着货郎,主要是为了换针换花线,好纳鞋底做针线活;小孩跟着货郎,是为了玩具和糖果。有时家里实在没东西可换或者大人不让换,就趁着货郎和大人们置换时不注意,拿起玩具过把手瘾,这也就心满意足了;有时大人们换完东西,还会千方百计地央求着货郎赏给孩子们一两颗糖果吃。

货郎要离开村子时,小孩子们会追着货郎跑出好远,还齐声唱着童谣:“打起鼓来,敲起锣,推着车子来送货,车上的东西实在好,有媳妇用的小顶针,姑娘用的小花布,小孩吃的水果糖,挠痒痒的挠挠手……货郎货郎你莫走,还有姑娘找着哩……”

货郎离开之后,孩子们便开始到处捡拾破铜烂铁、塑料瓶子、猪毛猪鬃等,心里盘算着如何等货郎下次来了好换玩具和糖果。

后来,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物质丰富了,交通也便利了,商店、小卖部随处可见,不用跑很远的地方,就能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了,走村串户的货郎来村里的次数越来越少,直至最后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货郎就像一个文化符号,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新闻推荐

甘州217人通过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考核

甘州讯甘肃省2020年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工作日前结束,甘州区参加考核的330人中217人考核合格,涉及汽车驾驶员、收...

甘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消失的货郎 □刘志洲)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