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40年高考考题反映着社会变迁
南国早报记者雷倩倩
每年高考,没有哪道考题引发的关注和争议会像作文题那么大。纵观历年高考作文题,大多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
初期书写家国情怀
回看40年高考语文作文题,曾21年参加高考评卷的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玉秋认为,不管作文考题如何变化,始终都与当时的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相连,从未偏离。
陈玉秋还记得1977年高考的作文题是《难忘的日子》。“那个时代的作文题多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例如1978年的作文考题,要求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逐步展开,社会秩序重建。处在这样的历史转折期,“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与改革开放所关注的“精神文明”“品行”成为高考作文的核心文化。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三级教授宾恩海于1982年参加高考。他说:“当时,中国正处于长久封闭的社会系统被打破后激情洋溢的最初阶段。”当年的高考作文要求考生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题写作。宾恩海认为,当时人们的情感审美在很大程度上切近于所处时代的政治意识形态。
也是这年,广西高考考场上出现了第一篇满分作文。
材料作文一直是主要形式
1983年,一幅漫画让材料作文首次出现在高考场。直到1998年话题作文出现,材料作文都一直是高考作文的主要命题形式。此时,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在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也逐步暴露。作文题开始通过现实生活材料,引导考生思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999年高考考场上,出现了一道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的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高考作文倡导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就从这里开始。”陈玉秋回忆说,1997年至1998年,社会开始反思语文教育,并展开了大讨论,那也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前奏。
1999年这道题则让人们看到了高考作文的另一种形式——话题作文,打破了材料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陈玉秋说,话题作文最大的优点,也是备受人们好评的地方就是它的自由性、自主性。考生只需结合话题相关的观点作文即可,是真的个性化作文,有利于选拔人才。那个时期,出现了不少至今看来依旧形式新颖、令人惊艳的好作文,比如当年广为流传的《赤兔马之死》。但也出现了一些弊端,比如考生靠形式取胜,忽略了内容本身。并且,因为话题作文的开放性,考生可以事先准备作文模式和范文,滋生了“抄袭”“套作”现象。
关注现实或是今后趋势
2013年开始,作文回归社会现实。如2014年的考题“农民工老王生病住院”等,基本都是真人真事。现实材料成为了高考作文出题的主流,多体现社会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此时,新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出现。虽然这种形式能减少考生“套作”的机会,但也一定程度限定了考生发挥的空间。陈玉秋说,事实上,如今的高考作文不限制文体,记叙、议论、散文甚至诗歌都能写出好文章,但考场上却很难见到令人怦然心动的文章了,“信息时代,碎片化的阅读习惯、高考作文模式化的训练方式,让考生不再我手写我心,更多的文章写出了策论的感觉。”
高考作文40年,陈玉秋表示,写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的时代已经过去,写现实生活、社会生活的时代已经到来,考生关注心灵,在作文中表现社会责任与担当将是今后高考作文的大趋势。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倩)日前,自治区级旅游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广西旅游数据中心正式在桂林旅游学院挂牌。《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完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建立科学...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