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瑾明教授为患者诊病
●人物名片
黄瑾明,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首届“桂派中医大师”、2012年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被列入国家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黄瑾明为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荣获“全国名中医” 称号。
主攻壮医 开创先河
在广西壮族民间口耳相传的壮医疗法中,应用最广的是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该疗法是将浸泡过药液的药线点燃,将形成圆珠状的炭火迅速灼灸到选定的穴位上进行疾病治疗。目前这种疗法能治疗疾病多达130多种。而身为广西中医学院教师的黄瑾明,在1976年的一次偶然机会中见识到了壮族人使用该疗法进行疾病的治疗,从此,他开始了相关的研究。
1985年,黄瑾明等人组建了全国首家壮医医疗机构——广西中医学院壮医门诊部,开始了壮医疗法的探索、整理及相关研究,出版了《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和《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临床治验录》。同年,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被列入本科选修课,黄瑾明亲自授课。此后,黄瑾明又对流传在民间的壮医浅刺疗法、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等进行了系统的挖掘整理。在他及其学术传承团队的努力下,壮医药线点灸、壮医浅刺、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逐渐成为壮医针灸三大疗法,壮医也从民间技法成为一门学科,步入医学殿堂。
推广传承 形成流派
在对壮医的研究整理过程中,黄瑾明对壮医学的理论进行了传承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特色,提出了“阴阳互生、三气同步、三道两路、毒虚致病、气血均衡”五大学说,强调“调气、解毒、补虚、祛瘀”四大治则,挖掘整理壮医药线点灸、壮医浅刺、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三大核心技术。
长期坚持临床一线工作的黄瑾明,尤其擅长应用壮医针灸及壮药内服外治治疗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常见疾病及疑难杂症,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陈旧性面瘫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1997年,黄瑾明被评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同时为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此后,黄瑾明及其学术传承团队在全国开办了30多期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培训班,培训了1500多名技术骨干,指导20余家县级中医院建立壮医科,推广壮医疗法。
2009年中央电视台在《科技博览》播出以黄瑾明临床工作为题材的《“线”到病除》节目,引起轰动。2011年,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瑾明是传承人。黄瑾明由此被誉为“壮医临床第一人”。
2012年,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被列入国家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黄瑾明为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黄瑾明及其学术传承团队与广州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的附属医院互建二级传承站,在3家基层中医院建立二级传承站。一时间,黄瑾明声名远播,多次应邀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讲学及推广壮医疗法。
黄瑾明为了让更多人掌握壮医针灸技术,还制作了壮医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教学光碟公开发行。
博极医源 德艺双馨
黄瑾明在整理壮医药民间疗法的过程中,重视临床疗效、治疗规律、作用机理等研究,验证壮医的科学性。
20世纪90年代初,南宁一度出现红眼病流行,药店里的眼药水几乎被抢购一空。“药线点灸能治红眼病吗?”看到这个情形,黄瑾明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他根据壮医治疗理论,把药线点燃,灼灸在患者的攒竹、鱼腰、太阳穴处。这个大胆的尝试治好了许多患者。这一简便廉价的疗法得到患者的普遍赞誉。
在诊疗过程中,黄瑾明充分体现了一个大医的仁爱之心。那就是“要让病人在享受中接受治疗”,强调无痛进针。为了体验针感,他还经常亲自试针,调整手法轻重缓急,因此深受就诊患者的赞誉。
正如古诗所云:“莫道桑榆晚,余霞尚满天。”在半个多世纪的从医之路中,黄瑾明用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使壮医得以传承和发展,确立了壮医在我国民族医药的地位。如今,黄瑾明仍坚守在临床一线,为民族医药事业发挥余热。
新闻推荐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写好新世纪海上丝路新篇章 广西电视台推出新节目《海丝路》
(记者韦海臣)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传播新丝路声音,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直接指导下,广西电视台推出新节目《海丝路》。节目将于7月1日在广西卫视亮相。这是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和广西电视台深入学习...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