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圩日结合了传统与现代,仍旧保存了一些传统圩日的风貌。图为人们在圩日将自家的农作物与手工品进行交易买卖。
今报记者李宁琳文/图
“圩日”,是我国西南地区民间约定俗成的集市交易的传统日子,一般是三日一圩,也有五日一圩的。由于圩日是农耕文化的一种需求和体现,因此农业繁荣的地区民间圩日习惯依旧流传至今,广西也不例外。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的是,很多人难以从现代圩日上寻找到往日圩日的感觉,大家都期待着有朝一日,兼具着文化传承和民俗魅力的民间圩日可以重现往日的风采。
1
是什么,让圩日丢失了“灵魂”?
在一些人的记忆里,传统圩日的样子是这样的——每到圩日,远近的乡民商人,不约而同,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车水马龙,挤满了摆卖的商贩和购买的人群,场面很是壮观。赴圩高峰期则是端午、中秋、腊月廿五至廿九等这些公认的重大圩日,当地人几乎每圩必赴,两个相邻圩,圩期通常不重复,这样就能让买卖双方都有较多的交易机会。
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受百姓喜闻乐见,伴随着百姓生活的传统圩日,如今却渐行渐远,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圩日为何物。
这是为什么?广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村镇工商事务管理的研究人员李斌说,广西村镇的圩日现在分为两种:一种是村镇圩日的形式依然存在,另一种便是圩日逐渐消失,这是因为圩日的传统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是很明显,自然会被经济市场所逐渐淘汰。
在过去,圩日的作用主要是便于交通不便的农村居民集中在一起交易并采购生活用品,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就像电影《五朵金花》里演的那样,赶圩是过去那个时代特有的产物。
然而,现代社会里村镇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不仅交通便利,物质生活也极大丰富,不需要圩日,也可以采购到各自的生活所需,因此圩日的传统作用正在经济市场的作用下渐渐消退,这也是有的村镇圩日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
2
想什么,老百姓心目中的圩日
在老百姓心里,究竟怎样的民间圩日才是受到人们喜爱的圩日?记者随机对柳州一些市民做了一份关于“圩日”的调查。
在调查中,大部分市民认为,很希望再度看到民间圩日的传统魅力和蕴藏在其中的农耕文化的传承。柳州市民王先生说,他今年60岁,记得小时候每到周末都会跟随父母去各乡镇赶圩,像过年一样高兴,人山人海。每逢圩日,大家都会将各自的农作物、手工品在圩日上交易买卖,那时候,肉、菜都用草绳扎着卖,老妈妈染的布、绣的花,还有精彩的表演,这些记忆直到如今都记忆犹新,但现在的圩日已经失去了过去那些文化的韵味,商业性高于文化性,甚至有的圩日已经转变成为单一的商业性,因此人们才觉得圩日“变了味”。
还有一部分市民认为,除了传统文化传承之外,其实圩日还是有一定的存在作用,比如一些特色产品在固定村镇的圩日上才能寻觅得到,因此很多市民想购买土特产,都会亲自到圩日去采购,可见圩日的存在还是有一定的市场需求的,如果村镇圩日能成为特色土特产圩日,也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方向。
3
做什么,才能重拾圩日风采?
根据广西关于村镇的调研报告显示,广西有建制镇601个,共有村庄17.42万个,村镇人口近4000万,其中柳州乡村数量有数千之量,人口数量也超过了百万。可见,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圩日无论过去还是如今,其规模和数量都是庞大而可观的,带来的经济能量也是巨大的。
对此,李斌说,复兴传统,提倡圩日重现,对提升经济文化生活有重大意义。多年来,主管部门一直在保护和维护圩日的文化和传统。在他们看来,传统圩日是可以与现代生活融合的,为了给圩日提供一个良好的赶圩环境,各地区都搭建了各具特色的圩场,让人们感受到传统圩日的魅力。
同时,特色圩日的确是民间圩日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圩日经济也需要随着市场的改变而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而特色农产品便是圩日经济的一个突破点,组织农户们将特色农产品丰富圩日市场,有助于圩日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许,往昔圩日的风采不需要重现,而是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中,呈现出一个兼具传统与现代生活的新面貌。
新闻推荐
放管结合 优化服务 ——市食药监管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扫描 □本报记者 王桂友 通讯员 李秀香
药品经营企业可先获得药品经营许可证营业,不用空铺等待认证;政务服务工作延伸到乡镇,推行“一站式”服务;不断完善事中事...
广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