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配图均为资料图)
在上世纪90年代,市政协有一次在外沙一间新建成的酒店开会,研究文史工作的有关问题,有一委员说,外沙是昔日疍民区,其中的疍家棚是疍民区最有特色的文化,可现在一间也没有了。现在人们走进外沙,没有看到往昔疍民的历史遗存。
外沙位于北海市区北岸,史上曾是由狭长的沙脊带形成的小半岛,与北岸的市区隔一内港相望。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梁鸿勋撰写的《北海杂录》对外沙有如下的历史记载:“……其西则冠头岭翘然突出。峰峦起伏。直奔地角。下积一沙。逆水而生。长约六里。横列于埠前。成拱抱状。是为外沙。渔人舟子。列棚而群居。”这些列棚而群居的“舟子”,于清代从福建、广东、广西一带先后迁移到外沙,以猎渔为生。由于他们在居住、服饰、语言、婚嫁及信仰等方面都别具一格,故被一百多年前居住在北海的西方人称为“北海的土著”,在北海的移民群中以“另类的汉族人群而著称”。
笔者是“老北海”,住在老街,离外沙很近,可以说对外沙的地形地貌了如指掌。2017年秋,市文物局给笔者送来2014年来自大连的王溪先生,搜集到的几张复印的史照,笔者一看便知道是外沙内港两岸的历史照片,颇有历史价值。
摄影者为泰奥菲勒·皮瑞,法国人,1869年18岁时来到中国,取中文名帛黎,是一个摄影爱好者,在其所到之处拍摄了大量的照片。1878年在北海海关工作,任帮办代理关务至1880年。他在拍摄外沙内港两岸照片下面的空白处,都有两个手写的外文单词(图一①)。我懂外语的女儿看后说,译音是“北海”,由此证实这些照片都是在北海拍摄的。
在帛黎到北海的前一年(1877年),英国在北海外沙内港南岸斜坡滩上的一间疍家棚设立领事馆,这是北海近代史上中外交往的一件大事,对于帛黎来说,他到了北海肯定少不了对英领馆的拍摄。在其作品中(图一②),有一张照片与北海市档案馆收藏的、一张由画家画的英领馆所处的地形环境的图片非常相像。该图片说明为“北海的第一个领事馆,位于北海滩斜坡的沙滩”。可以说帛黎拍这张照片的取景,为英领馆所在地无疑。
此外,还可看到在英领馆及左右邻疍家棚斜坡下面的沙滩上,安装了一长排木桩(图一③),防止涨潮时船舶撞到斜坡上面的建筑。在此照北岸的沙滩上,还可看到渔民正在制作一张渔船的大帆(图一④)。沙滩上还有两位渔民的影像(图一⑤)。
在照片中还可看到停泊在内港的渔船,高高的桅杆林立(图二),由此可知百多年前外沙渔业的兴旺。内港南岸的一些建筑(均为今珠海路前身“大街”的后屋),有醒目的商号招牌(图三①),招牌下面有砖砌的步级码头(图三②),方便外来货船运来的货物下卸到小驳船转运,对号开到相应商号的码头,把货物直接送到商铺后屋的仓库。由此可见外沙内港百年前对北海“大街”货物往来运送的便捷。
有智者评价照片历来有无言之史之称,但若经史学工作者考证,它们就会“说话”。这些照片是“纸化”了的文物,一百多年前外沙疍家棚建筑的风貌得以重现(图四①)。外沙岛东端沙滩景象的一角(图四②),外沙疍民称沙咀头,是各种船舶进入内港的港口(图四③)。
北海因渔业和航运发展的需要,1954年在外沙半岛西段开一港口,从此以后,外沙半岛便成了外沙岛。1984年北海成为我国沿海对外开放的14个城市之一,外沙岛的历史便掀开了新的一页:原来的沙岛经抽沙拓宽后成了人工岛,岛的周边构筑了护岛墙;沙路成了水泥路,路旁还有绿化带;外沙桥的桥面得到了拓宽。岛上的疍家棚全部拆除,一部分疍民被“移”到外沙南岸的侨港路等新区,住上了砖混构筑的楼房。另一部分的人家则在原住处拆旧建新,也住上了新楼房。
外沙内港两岸的疍民,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在居住、穿着、语言等方面被老街的汉人群“同化”了,尤其在居住方面,原为木架结构的棚舍,已成了砖混结构的楼房。现在即使是“老北海”走进外沙岛,虽看不到往昔疍家人的身影和别具一格的疍家风情,但也抹不去这一片在“老北海”眼中往昔是北海疍民的“摇篮”的事实。
新闻推荐
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平桂区邓庆赛老师喜获广西第十四届小学课堂展评一等奖
平桂讯近日,平桂区实验小学邓庆赛老师代表贺州市到南宁市民主路小学参加广西第十四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展评活动,喜获一...
广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