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迅
新时期以来,生态题材报告文学呈现出繁荣的创作局面。文学史上涌现出徐刚、黄宗英、陈祖芬、乔迈、俞天白、张锲、张守仁、霍达、刘贵贤等作家,创作了《伐木者,醒来》《小木屋》《只有一条长江》等影响广泛的报告文学作品,构成当代生态文学的一个支脉。到了世纪之交,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的恶化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生态文学创作也随之渐成潮流。
然而,生态题材的报告文学创作在广西并不多见,所以当我翻开吴世林《永远的白海豚》,忽然眼前一亮,阅读冲动非常强烈。花了两天工夫读完了这部报告文学,让我了解到丰富的海洋生物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人文情怀。作品在报告文学文体所规定的真实性、现实性和思辨性等三个方面都很出色,是广西报告文学领域的重要收获。
一是可开掘性的选题意识。五年前,《永远的白海豚》能在众多选题中胜出,成为广西重点文学创作扶持项目,我想,这归功于评委对海洋生态题材的重要性有足够充分的认识。一个题材具有潜在的可开掘性,就说明它蕴藏了无限的可能性,包含了一个敞开的概念体系。首先,海洋题材是世界性的,白海豚又是一种世界性动物,它生活在大海浅水区,以致于世界自然基金会主席、荷兰伯纳德王子给这部报告文学的主人公潘文石教授颁发金质“诺亚方舟奖”,然而,中华白海豚又是三娘湾所独有的地理种群,只能生存在三娘湾这样一个逼仄的海域。这背后是值得追问的。在珠江、厦门海域白海豚消失的背景下,钦州城市现代化进程对白海豚构成巨大威胁的情况下,提出白海豚这样一个海洋动物的生存问题以及拯救可能,足以引起受众的关注。当年,徐迟写《哥德巴赫猜想》同样如此,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背景下,知识分子逐渐恢复正常生活,大家知道,新时期之前30年的文学中,知识分子题材是十分敏感的,弄不好就会受到批判,而徐迟接到《人民文学》编辑部的采写任务,亲自到中科院会见数学家陈景润。作品一发出来,在整个中国社会引起巨大轰动。这种接受效果当然与徐迟的文学描写有关,但题材本身所蕴含的可开掘性无疑是重要原因。在题材的开掘上,《永远的白海豚》从对海洋动物中华白海豚生存状态的关注扩展到对生态环境以及现代与传统、人与自然关系的审视,对题材的延伸拓展了这部报告文学作品的思索空间。
二是一本真诚的写作姿态。吴世林说:“家国天下的情怀是报告文学作家所特别具有的情感、特质和精神,是一个作家有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刚开始是因为它是一个签约作品,必须完成。但随着采访的深入,我慢慢感受到潘文石教授和老百姓对白海豚的担忧、对这片海的担忧、对身边生存环境的担忧是如此的直接与迫切。”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忧患意识,所以他才说,“我甘当海洋生态的文明使者,愿意如同潘教授一样,化身为三娘湾里那只忠实的镇海石狗,时刻为保护好这片海域而努力。”这种情怀正好契合潘教授捍卫一切生命形式在地球上共生权力的精神,也正是“文明使者”的自我期许驱使他四处采访,收集材料,费尽心机。随着写作和采访的深入,作者才逐渐意识到作为一个写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了创作主体为海洋动物生存危机而呼喊的角色定位。创作动机的嬗变使他的写作充满张力,丰富了海洋生态书写的审美空间。从很多描写可以看出,作者把白海豚当作人类的亲人看待,有时甚至在梦中化作白海豚,与之对话,互诉衷肠。他说:“睡时梦见的也是白海豚,仿如进入了一个海豚与我的二人世界。”可见,创作期间作者是非常投入的,对白海豚这样一种海洋动物倾注了深厚的情感,显示出一本真诚的写作风范。
三是灵动多样的叙事形态。首先,这部作品摆脱了平铺直叙的讲述,而以潘教授对白海豚的考察、追踪和研究为叙述的主线,围绕这条主线,作者采用梦境、对话、采访等讲述方式,加入与白海豚相关的细节描写,引导读者探寻中华白海豚的生命密码。比如,作者在幻觉中与海豚钦钦关于“好神”“恶神”的对话,甚至在梦中作者变成了那只受伤的海豚钦钦,从动物视角还原白海豚受伤过程及其种种遭遇,揭示出环境恶化的真相。这就使故事的讲述显得更真切,更生动,更有审美价值。其次是平视的叙事视角。在看待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时,树立与自然生态平等的对话意识,是增强文本艺术感染力的重要策略。中华白海豚是北部湾最早的“移民”,五六千年前就来到北部湾。所以作者将之拟人化,以平等视角打量它们。比如“海湾豚影”中写到“双豚斗架图”,这是一幅双豚决斗的画面,他们为爱情而决斗,惊心动魄的场面触动人心。又如年轻的海豚钦钦,它那坚强的生命力,抵御各种灾难的胆识,传递给人类的是一种精神感召力。更感人的是,海豚钦钦讲述它小外甥明明的故事。明明腹部受伤,无法跳跃,以致不能呼吸,窒息而死。海豚妈妈背着死去的明明,滑落五次,都差点沉到海底,但它不顾安危,潜入海底将小海豚驮浮起来,不离不弃……这是一幅催人泪下的画面。作者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写出了一种悲凉,一种温情。作者还写到白海豚利他主义的生存习性,呈现一种和谐共生的生存图景。最后是对比的叙事结构。一是人类与白海豚的对比,二是“好神”与“恶神”的对比。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对比揭示出当前生态伦理的恶化,对恶化的根源进行不屈不挠地追问。
总之,这是一部不乏前瞻性思维和战略性眼光的报告文学作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人与自然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等同于一个生命共同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基于这种生态现状,作者通过科学家潘文石观察白海豚的追溯性视角,提出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新型伦理观念,同时,在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中构建一种新型的海洋城市发展理念,那就是一种让白海豚与大工业同在、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并举的发展之路。
新闻推荐
李明荃,中国能建南方建投广西水电集团麻石电厂发电部运行四值值长,从事机组运行工作29年。他严格执行“两票”制度,自2016年...
广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