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弓
因为晚年习字,认识了书圣王羲之;也因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向往兰亭。可要真正认识王书圣,已是不可能的了,不过,到访兰亭,倒是不难。广西之去兰亭,也就千多公里,按现在的交通,那是当天便可到达的事。只是有句话,无事不登三宝殿,毕竟还是个老年出家的半拉子习字者,一般不会背起背包说走就走,即使是说走就走,也不一定就会选择这兰亭,中国之大,要去的地方多着了,诸如戈壁、草原、苍山、洱海、椰林、五岳、皇都、鬼城,哪一处都有着无限的魅力。
这次来杭州休假,正好安排了兰亭之行,自然是喜不自胜了。
兰亭坐落在浙江绍兴西南的兰亭镇兰渚山下,相传春秋时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在此设驿亭,故名兰亭。中国作家协会的依维柯拉着我们一行,欢快出发,经一个多小时的颠簸,便来到了这景幽、事雅、文妙、书绝的江南小镇。
天公不作美,来到兰亭,便是一场瓢泼大雨,可好我们都备有雨伞,领队的叶主任也说,兰亭烟雨,正好是江南的浪漫,有如此氛围,深入艺术殿堂,那才是一种特定的境界。
进入景区的第一个景点是鹅池。一个三角碑亭里立着一块比人还高的石碑,上书“鹅池”二字,据说是王书圣的手迹。那“鹅”字是上下结构,“鸟”在“我”下,现代的写法是左右结构,这就是书法的独门艺术,为了美或某种需要,常常将中国汉字的偏旁结构随意左右上下。碑亭的右边是一个池子,池里养着几只白鹅,那鹅红顶白羽,见人来便亲近。据说王书圣生前就喜欢鹅,因而便有这“鹅池”。书圣的字学不到,可书圣爱鹅可以效仿,我打着伞一边用手去摸它们,竟被北京的女作家川妮偷拍了下来,说不定将来也会成为一段“申弓爱鹅”的趣事呢。
曲水流觞,这是《兰亭集序》中所陈述的雅趣创举。这个景致,我曾在多处观赏过,但都不正宗,唯来兰亭,才可以领略到其真正的幽雅。据记载,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的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二人,为过“修禊日”宴集于此。他们坐于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漂流到谁的面前停下,谁就得即兴作诗一首,否则罚酒三觞。这次文人诗客集会,作诗37首,王羲之为此作了324字的序文,这就是“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代表作《兰亭集序》,为世代书家所推崇所临摹所颠狂。想着古时文人的雅趣,就不禁艳羡,他们可真会生活,真懂享受,就一杯酒一首诗,做成了千古绝唱。虽然下着雨,我也忍不住丢开雨伞,蹲到那曲水的石头旁,一时找不到杯子,用手圈成酒杯效仿着呷了一觞。
景区里还有王右军祠、兰亭碑亭、御碑亭、书法博物馆、临池十八缸等诸多景点。在此不能一一去作流水记录,也是景多眼花,我就只说一下这临池十八缸。这是一个参与性的景点,也就是可以互动的节目。平台上设有十八只缸,每只缸边配有写字坪,坪上有毛笔,游客可以参与写字。在写字坪的前面,立着一个石碑,石碑上刻着一个大大的“太”字。我不知何意,以为是让习字者去仿写的。听了介绍,才知道,这里面包含着一个很励志的故事。据说书圣的儿子王献之,从小也练习书法,可他练了三缸水之后,便觉得已经写得不错了,就不想再练了。一次,他拿了自己认为最好的一些字去给父亲看,希望得到父亲的赞赏。可父亲看后,觉得火候还未到,特别其中一个“大”字,上紧下松,一撇一捺,结构乏力,便提笔随手一点变成了“太”字,然后叫他拿去给母亲看。不想母亲看了之后说“吾儿练了三缸水,唯有一点像乃父”。王献之听后非常惭愧,于是刻苦练习,直到练完了十八缸水,长大后也成为与父亲王羲之齐名的大书法家,被世人称之为“二王”。
这故事的真实性如何,我也无从考究,有一点,就是平时所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苦,想要获得成功,那是不可能的。
新闻推荐
快递企业将在网点设包装废弃物回收箱本报记者冯梓剑摄本报讯(记者郑芳通讯员张晓珩)昨日,广西快递协会开展“邮来已久、绿动...
广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