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澳门渔民在晾晒咸鱼。
澳门口述历史系列丛书套图。
路环造船业(20世纪60年代)。
岁月不居,青秋代序。1999年,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这个漂泊多年的游子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今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在举国上下为之庆贺之际,为了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也为了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真实而鲜活的澳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了“澳门口述历史丛书”(以下简称“丛书”),从不同方面展现了20年来澳门的发展与变迁。我们特意邀请到了该丛书的主编、项目负责人及编辑来谈谈这套丛书背后的故事。
今天的我们怎样记录澳门历史
主编林发钦
在澳门历史研究中,口述历史日渐受到重视。2008年,为加强澳门学术研究、打造特色研究平台,澳门口述历史协会应运而生。澳门口述历史协会成立至今,深入不同的社区,开展了多项口述历史访谈,从新桥、下环、福隆、十月初五街到穗仔、路环,访谈不同阶层的澳门老居民数百人,以“社区变迁”和“行业兴衰”两个视角,透过受访者口述“亲历、亲见、亲闻”的回忆,从不同方面反映澳门社会近百年的历史发展,并保存了大量视频、音频、图片和文字,为保存社区历史、弘扬社区文化作出了一定贡献。
在将以往访谈成果汇总成丛书并已经出版了第一辑的基础上,我们又继续推出第二辑。从内容上来讲,“丛书”涉及人物、家庭、行业、社区、风俗等专题,不仅补充了澳门现代史文字资料之不足,亦丰富了澳门历史。就早前对澳门历史研究情况的考察,澳门现代史最重要的史料实为口述史料,而非文字史料。现今在世的已过古稀之年的老澳门人,经历了抗战、新中国成立、澳门回归等重大历史事件,他们的集体回忆构成了一幕幕最真实、生动的澳门现代历史图像。
如澳门人谢焕强,从上世纪80年代起,夫妻俩在澳门街头用小推车摆摊卖报纸,一卖就是30多年,每天凌晨3点多起床去报社拿报纸,即使是台风天,因为已经预订报纸,也要连夜领回。他还会一门绝技,抛报纸上三至四层高的楼,每天清早他骑着电单车送报纸,逐家逐户,有抛有送,日复一日,从未间断。到如今,澳门各类媒体兴起,纸质媒体已经逐渐式微,他们的生计大受影响,但是,他依然在守着最后的阵地,因为他们舍不得那份日积月累的街坊邻里互助亲情。澳门口述史协会访谈了近10位街头报摊摊主,结集成一本《一纸风行》,生动反映了澳门报贩这一历经兴盛到几近消逝的行业发展历程。
又如澳门路环小岛,人称澳门“后花园”,至今没有高楼大厦,小小地方古树参天,静谧安宁,保持着淳朴古老的民风。而在几公里之外,就是富丽堂皇的娱乐场林立,车水马龙,人潮涌动。在鲜明的对比之下,路环居民是什么样的心态?他们的过去是怎样的?他们的未来会是怎么样?协会为二十几位路环老街坊做了口述访谈,真实记录了他们的过去、现在以及对将来的期望,形成了《海岛民风:澳门路环老街坊口述历史》一书。
“丛书”于内地出版,在提升澳门文化传播辐射力的同时,亦能深化两地的文化交流,是澳门口述历史出版物在出版地域、传播途径上的一项大突破。相信这些涉及澳门经济、历史、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鲜活的口述历史材料,以及文中所配珍贵的老照片,能很好地展现沧桑而又富有生命力的澳门风貌。
时光飞逝,当年接受访谈的不少人,已经不可避免地年长了许多岁,更有人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而当年由大学生、高中生组成的年轻的访谈员团队,如今均已经走进了社会,在不同的专业领域都有很好的发展。更有一批一批的新人,经过专业培训后,加入团队,为我们增添了新鲜血液,让澳门口述访谈的事业之树常青。
构建澳门与内地的文化之桥,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
项目负责人伍丽云
澳门拥有丰富而多元的文化资源,如澳门历史文献类图书、澳门口述历史类图书、澳门影像类图书、澳门掌故及葡语学术译丛等多方面的文化资源,但囿于澳门的图书市场,这些书或未能出版或出版后未产生应有的文化传播与影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早在多年前就关注到了澳门的文化资源,并与澳门本土知名出版机构文化公所签订了合作协议。
“丛书”便是双方近期合作成果之一,由澳门本土知名历史学博士、澳门口述历史协会会长林发钦主编。林教授积极推动本土历史文化教育,对澳门历史文化遗产尤其关切。为了保证“澳门口述历史丛书”真实客观地反映澳门近百年来的历史,林教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组织学术团队访谈了近300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小区、不同阶层的老澳门人,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澳门文史资料,也正是在这些文史资料的基础上,才有了这套丛书的出版。这套丛书分别以制衣业、报业、老号名店、庙宇节庆、海岛民风等主题,通过文献整理与口述史料相对照,文字记述与图像写真相配合,通俗性和学术性相融,生动有趣地呈现了多年来澳门人的社会生活和城市发展史。
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读物,因此,在形式上采取了通俗易懂的图文出版方式,因为珍贵的老照片能让口述历史更为真实而鲜活。同时,基于目前已有的大量珍贵的视频、音频、图片材料,我们也在考虑其他的出版方式与载体,比如音像出版、数据库等,希望能为保存、再现澳门历史做出一定贡献。我们相信,不管是历史文化研究者、口述历史爱好者,还是对澳门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普罗大众,都可以通过丛书受益。
这套书出版以后,受到了不少媒体的关注。澎湃新闻曾连载了一部分丛书内容,“口述历史”官方公众号也对丛书进行了持续推介,《深圳特区报》等媒体则刊发了部分图书的书评。目前该丛书在国内各大图书网店及地面店都有售,网店评论也不少,应该还是较好地实现了双效统一。
为更好地实现该丛书的影响力,我们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营销工作,针对历史研究者,主要是精准地找与口述历史、澳门相关的各类媒体推介、连载及各类赠书;针对普罗大众,除了常规的线上线下活动,我们还在内地各大书展上重点展出了这套书,以便广大读者周知。因为这套书是关于澳门的,我们也格外注重该书在澳门本土的宣传营销,利用澳门国际书展时期开展了新书发布活动。同时,我们也在尝试结合澳门回归20周年主题做一系列的音视频宣传片。
在策划方面,因为这套书是我们的长期项目,未来会延续已出版图书的方向,继续以鲜活的口述历史材料,从经济、历史、文化及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展现沧桑而又富有生命力的澳门风貌。
当然,丛书的出版只是我们与澳门出版机构合作的第一步,2019年7月,我们与澳门文化公所合作共建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澳门分社,希望能进一步促进澳门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增进澳门与内地民众的相互了解,构建澳门与内地的文化之桥,促进民族团结,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
在字里行间触摸澳门城市肌理
丛书编辑之一金晓燕
这套丛书的出版缘起要追溯到几年前,当时社领导在工作群里上传了几部稿子,稿子作者来自澳门口述历史协会,图文并茂,涉及澳门制衣工人、著名店铺,以及氹仔和路环两岛近百年的发展变化。我们评估了稿件,虽然有些图片拍摄比较随意,文章内部结构和标题也不是很完善,但瑕不掩瑜,我们看到它更加光彩的地方。
首先是内地读者对澳门的了解还流于表面,或者说是标签化,比如一提到澳门想到的是特区,中国唯一合法的博彩业地区,或者旅游景点。澳门回归已经20年,我们对澳门的了解还太少太少,而这一类型的书籍在市场上还没有出现,广西师大出版社与港澳台文化圈常有交流,这也算占了地利。
其次,这一套书全部是由访谈团队实地访谈澳门各行业人员的口述稿,可以说是完全还原了访谈现场,包括照片拍摄,访谈对象和访谈员都一一在册,这是非常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相对于现在图书市场上大部分是言说型和转述型作品,这类作品难免带有较多作者个人的观点和态度,这套丛书的史料价值很高,忠实记录,让当事人发声,直接呈现当事人的观点和态度,以田野调查的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而且做得这样扎实的书已经越来越少了,作者团队肯做这样的事令我们感动,也让我们敬佩。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丛书内容上涉及面很广,几乎涵盖了澳门社会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本书就是一个行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特色鲜明,而且口述文字亲近大众,通俗易读,有一定的故事性,非常适合大众读者阅读。无论是作为大众读物,还是作为研究史料,都有很高的出版价值,而展现澳门近百年的历史和沧桑,让现在的读者看到今日澳门的细节与发展,更是具有人文价值,于是书稿进入编辑出版流程。
书稿本身的形态还欠成熟,这就非常考验编辑能力,比如标题起得随意,甚至不准确之处也有,图片质量不高,重复得多等。
这些问题虽然令编辑偶尔感到苦恼,但都是可以解决的。文字内容,遇到不清晰的地方我们尽量减少歧义,口述中出现的粤语特色或者澳门方言,让读者摸不着头脑的,我们结合工具书查阅,在旁边括注,实在无法查到的则汇总后请主编解决。
标题不准确的问题,我们细读文稿后,根据文稿上下文和语境归纳总结主旨,再请主编斟酌是否准确。
图片挑选问题,编辑干脆亲自“操刀”,直接选出每篇文章中最精粹准确的图片,以图片宜精不宜多的原则,用最“刁钻”的眼光取舍,主编看后也很认可我们的严格。
这套书有的采用彩色印刷,有的是单色印刷,也是视情况而定的。记得第一辑的《行针步线———澳门制衣工人口述历史》和《旧区小店———澳门老店号口述历史》彩印出来效果非常好,主编与我沟通,建议《海岛民风———澳门路环老街坊口述历史》也用彩印,我建议这本书不应使用彩印,因这本书中有部分老照片,老照片像素低,饱和度和色彩都不好,使用黑白图更有沧桑感,而其他新拍照片虽然质量不错,但是不少拍得很随意,常有不相干的杂物出镜,大大降低了照片品质,全书都使用一个灰度的黑白照片可以扬长避短,提高全书的质感。主编信服,认为我说得很有道理。
“丛书”第一辑已经出版5本,第二辑的内容涵盖更广,包括澳门街边摊贩、报贩、社区便利店、本土宗教节诞活动,通过这一系列丛书的编辑,精彩、丰富、生机勃勃的澳门仿佛就在我们眼前。这些普通人各自演绎的澳门故事趣味盎然,也让人心生感慨,正是由于他们的勤劳与爱,让澳门社会运转、变化、发展、完善,他们在平淡中带着不懈的努力,从容中透出固执的坚持。他们建构了澳门城市的肌理,而他们本身就是澳门最重要的肌理。
新闻推荐
驶上能源电力专业发展快车道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着力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综述(下)
本报记者余锋通讯员刘逸尹德伟电力资源,乃是确保人们生产生活顺利进行所极其倚重的能源。时下,随着能源电力产业转型升级、...
广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