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接触电脑,现在想想,还是挺久远的,是上个世纪。1988年到1992年,我在广西粮食学校读中专,当时的中专很多人可是羡慕的,按照当时的录取比例,和现在的大学相比也是一本线的水平。当时,我们有一门叫《basic语言》的课程。戴眼镜的年轻老师在教室里教我们几节课之后,我们就真的“上机”了。当时计算机教室叫做“微机室”,窗明几净,师生进入前要换鞋、戴帽、穿白大褂。老师教如何开机之后,我们每人一台方头电脑,不记得是苹果还是IBM机了。每个同学都小心翼翼的在电脑上键入“If……Then”之类的语句。现在已不记得这门课程是如何完成的,只记得考试得了及格,顺利毕业。
我中专毕业后分配到乡下粮所工作,遂了当初报读的心愿。当时粮所每个月的业务需要统计各种数据,我记得各种报表都是垫了几张复写纸后使劲用手写的,计算工具是算盘,电脑依旧还在那个遥远的“微机室”里。
说到我们这一届学生毕业后吃皇粮,那也是一把辛酸泪。粮食部门几番深化改革,很多干部职工经历“下海”“上岸”的洗礼,人员编制有编内编外……很多人命运因此被改写。
我当时也响应号召“下海”了,跑到外面的世界奔波折腾,也是这时候真正接触到了电脑。1998年,我在兰州市一家电脑店组装了一台电脑,花了将近3000元,具体配置已无从知晓。其实,当时买来电脑后就是用来弄点文档,听听音乐之类。后来弄了拨号上网,有了QQ后,天南地北没日没夜的和网友聊天。那时的拼音输入法还没有现在这么好,因此有一段时间我认真学了五笔输入法。当时半天半天的练,一个星期左右就基本能流利的打字了,聊起QQ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以前电脑联不上网是常有的事,一有问题都是直接打电话给电信服务商,不管是网络问题还是电脑问题,都有劳人家上门一趟。电脑用一段时间后,经常会出现蓝屏现象,这时候就只能把电脑抬到电脑店给技术员维修了,而维修费在当时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因为不好意思总是麻烦网络维护技术员,并且希望能省掉这笔维修费用,于是,我决心自己捣腾电脑。
我买书籍回来看,买零配件来换、装,从自己动手更换CPU风扇,到升级内存、硬盘、主板,再到后来在网上淘各种组件,自己组装机子卖钱,在这过程中,我的电脑技术也日渐长进。几年下来,我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电脑组装、维修经验。有一段时间,亲戚朋友的电脑有问题了都纷纷来找我。因为当时电脑普遍配置较低,加上互联网上各种流氓软件横行,电脑系统崩溃是常有的事。我就经常随身携带系统U盘,整天上门服务。其实,硬件方面的很多故障都是因为内存松动、硬盘坏道、CPU风扇老化、导热硅脂风干硬化等造成的,维修难度并不是很大。
2006年,我回到粮库上班,单位也配了电脑。一些同事因年纪比较大,接受电脑比较吃力。因为我算是有一些电脑技术,于是就因人制宜,手把手的教会8个同事简单的使用电脑,上网浏览资讯、简单文档的制作和管理等,大家都基本能够掌握。注册QQ,玩玩游戏之类,也是得心应手。后来,各种岗位的继续学习、考试都要在网上进行,大家也都基本可以应对。
我自己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016年,我参加了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Word、PowerPoint、Windows三个模块都顺利通过。
目前,全国正在推广粮食仓储智能化升级改造,各地的项目已经开始实施,来年项目完成后,仓库保管员的很多业务工作都要跟电脑打交道了。基本粮情监测,在办公室打开电脑就能获得相关数据;仓库里的粮食需要通风降温、风干除湿、熏蒸杀虫等,点击鼠标就能完成。从过去大小每件事情都要身体力行,带着防毒面罩满头大汗地进出仓库,到如今坐在有空调的办公室里遥控操作,想想也就几十年之间的事情。
我很庆幸自己能坚持活到老学到老,不甘心做慵倦的老骥,而是勇敢地戴上计算机这副新的“铁蹄”,在广袤的互联网大草原上继续驰骋千里!
新闻推荐
直击痛点难点堵点 畅通西部陆海新通道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首次专题审议会侧记
本报记者许丹婷■核心提示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区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营商环境是决定西部陆海新通...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