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语中死去》
作者:黄少崇/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5月
A 母语中诞生
我是客家人,但我并不能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正宗客家人,因为我真正在客家族中生活的年数还不到我如今年龄的一半。尽管如此,但我确实是在客家族生活的土地中诞生的,我所听到的第一个字是客家语,所说出来的第一个字是客家方言,在离开我所生活的地方前6年里所讲的每一句话都是客家话。
客家语是汉藏语系汉语族内的一种声调语言,在非正式场合又称客家话,在一些地方又有“涯话”“雅话”“土广东话”等称呼。说到这我就想起小时候外婆曾经对我说过我们所说的话是“涯话”,而后来在广东生活,和母亲在外面与人交谈时也有人问我们是不是客家人,母亲便点头。当时还小的我并不懂得“客家”与“涯话”是同义的,所以一直心存疑惑,为什么我们是客家人但说的话却叫“涯话”?逐渐长大后才知道每一种方言都会有许多的别称。细细想来也真是惭愧,就因远离故乡而不曾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
老实说,如果不是老师要求我们看黄少崇先生的《从母语中死去》这一篇文章,我估计还不会花心思去了解我的母语。与壮族相比,客家话显得更简单,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是一种声调语言。客家语与壮语一样,几乎被全汉化了。小时候的记忆中,我并不觉得生活的客家族中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没有独特的服装、没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就连居住的房子也只是普通的平顶房,这大概就是语言上声调的不同吧。
黄少崇先生自小就对壮语有着超常的学习天赋,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壮文。相对的,我想大多数人小时候刚学习讲话也是随着亲人的循循善诱才熟悉话语。像黄少崇先生那一代,尚且已有大部分人不会书写与识别壮文了,更何况是我们当代不断追求潮流的年轻人呢!尽管黄少崇先生还庆幸着壮族1700万人口的大数据即使文字难以继承,也还有着多数人的口口相传,但像客家话那样没有文字,人数又少的,想要维护好自身方言中的口语交流,在自身母语中诞生,却没有很好地延续其中的精髓。由此想来,我又明白了为什么当下的年轻人不能够好好地与爷爷奶奶辈进行沟通畅聊,我想大概是他们讲的一些词句的意思是我们所不能理解的吧。爷爷奶奶辈的人用词大多比较古老,而当下的年轻人多用新鲜有个性的词,例如“活久见”“高富帅”“小鲜肉”等,如此看来相互都不理解对方所说的,那的确有种“鸡同鸭讲”的感觉,没有交流的趣味与意义了。
B 距离中逐渐远去
“在坚贞的爱情中,距离不是问题。”这句话是用来给那些分隔两地的爱人一种鼓励和安慰。我认为距离是一种考验,人不是完美的,所以会有许多的弱点与缺点,即使一个人拥有强烈的戒备心,只要通过长时间且另一方强势的侵入,就一定能攻破他的防备。
黄少崇先生十五岁才离开家外出求学,但仍在他母语的范围内,所以黄少崇先生受到的影响并不大。直到他十七岁到外地求学,面对的是仅有少数同学与他一样的母语外,与别人交流都是用夹带母语口音的汉语交流,已没有用母语的痕迹了。是啊,如今的我们与不同地区不同语言的人交流,都是普遍用国语了。
20世纪的人们,他们与外界不同方言的人接触比较少,本地方言受到的影响小,但随着生活经济的不断提升和发展,方言面对的考验就变大了,跟随大流,许多少数民族不断地被汉化,适应着这个时代的变化。尽管国家采取了许多保护少数文化方言的措施,却依旧抵挡不了少数民族文化的逐渐流失。
开放的时代,先进的思想,使大多数人不断地追求时尚潮流,视旧时代的思想文化为腐朽,也不再去坚守自身文化的优点。改革开放,许多年轻人都选择到异乡谋求发展,于是乡村内留守的大多都是老人。若能获得稳定的生活,便会将自己的儿女带在身边,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如今许多年轻人都会选择在外地成家立业,然而他们的儿女所接受的是异地的文化,习惯的是异地的风俗。当他们回归自己的户籍地时,面对亲人却是一脸迷糊的样子,在当地孩子群中显得格格不入,从而产生排斥心理。对此,我有深刻的感受。我觉得我与黄少崇先生有相似的经历,只是我比黄少崇先生离开故乡的年龄更加幼小而已。尽管客家话与粤语在一定程度上有相当大的交集,但是对于初来乍到的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群体,我内心是恐慌的,连上学也是被我爸强制送去的。
在那时,当地的小学依旧是用粤语教学,普通话则是在初中后才普及。所以当我迈入这一陌生的地区时,我便发现了自己与他人的差异。这里没有与我拥有共同语言的人,没有熟悉的母语。又因为我是一个外乡人,另类的话语同样让我感到自卑,也是由于这种自卑感驱使我向另一个群体靠近,为了不孤独,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合群,我渐渐远离了我的母语,转投粤语的怀抱。
是的,如今的我对粤语的熟练度已超过对自身母语的熟悉度。让我有此意识的,是当我时隔多年回到故乡,面对表弟表妹时,我们之间的交流不甚流畅。相对于他们,我运用母语时略显吃力,客家话中夹带太多粤语常让人觉得滑稽。曾经的我,为自己懂得两种方言而感到骄傲,但现在反省过来才明白,自己都只是略懂皮毛而已。在广东与同学交流,他们偶尔讲的词我会存在疑问,我知道不管自己能多自如地与他们交流,我也只是一个外乡人,没有归宿感。如今,回到家乡,我发现了许多各地的不同方言,一个地区尽管口音相似,但还是有所不同的。
在大学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我所会的两门方言并不能让我拥有太大的优势,更何况我只是略懂皮毛。看了黄少崇先生的《从母语中死去》,我觉得我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在距离上更靠近我的母语是对的。
C 母语中老去
经过十三年粤语洗礼的我,已经不可能再完全地把握客家话了,但回到家乡我便感受到母语依旧环绕在身边,因为会有许多同学能够和我用客家话交流,即使口音有差别,但交流却不存在障碍,不会让我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个外地人。
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自己能在自己的母语中老去,死去。我相信大多数生活在异乡的人,他们在与家人交流时用的一定是自己所熟悉的母语。我庆幸的是,当我在广东生活时,我们在家里也依旧用客家话交流,以致于我不会将母语忘得一干二净。上了初中后,由于寄宿,待在家里的时间并不多,而父母工作忙碌,陪伴我的时间也不多,所以用母语交流挺少的。
挺遗憾的是,因为各种原因,我们没能好好地坚持,现在一家人交流都变成了客家话、粤语、普通话三种结合一起了。但我知道像我们一家这种情况的家庭挺多。曾记得母亲说过,在外地生活时在自己家中还用当地方言交流的会被人笑话,我觉得这是有道理的,一个人最不应该的就是忘本,更不能忘了自己的根。
在我还未考大学前,母亲就曾告诉我,以后我成了家,她便会跟父亲回老家养老。那时的我总会反驳她,农村环境条件那么差,回去还不如留在城市方便。现在想想,那时的我是多么年少无知啊!这又让我想起余光中先生《乡愁》中对故乡的思念与向往,曾经那些从大陆迁到台湾的老一辈,他们对于回到故乡的心愿,是多么强烈啊!他们未曾忘记自己的母语,尽管因时间而染上了些许的当地口音,但依旧改变不了他们的初心,他们渴望回到自己的故土,在用一口流利的母语畅谈中慢慢老去,死去。许不久的将来,我也会在奋斗多年,的孩子拥有自己的生活后,选择回到自己的故乡,在那里与同龄的人讲着熟悉的话语,迎着夕阳的霞光慢慢老去。
□谭堂秀
新闻推荐
扫码下载参评表为进一步推动广西云县级客户端及全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鼓励全区宣传战线人员积极投入媒体融合事业,广西日...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