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木袅
据《广西日报》报道,6月6日,以“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为主题的2020广西首届“非遗购物节”启动。全区各地500多种非遗产品,借此线上线下同步展出销售,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非遗+电商、非遗+直播、非遗+旅游、非遗+扶贫……目前正在进行的2020广西首届“非遗购物节”,透过跨界融合方式展现“非遗”价值,吸引了不少非遗产品青睐者热诚买单消费。
在多数人印象里,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远离现实”的精神产品,比如壮锦、铜鼓、独弦琴、百褶裙等,好像只适合欣赏,跟现实生活关系不大。
实际上,“非遗”原本就来自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即使时代变迁,其中的很多项目今天仍具有实实在在的应用价值,可以转化为既具文化欣赏又可在生活中使用的商品,市场前景广阔。把其经营好,需要合适的平台,也需要创新的智慧。
根据文化部非遗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我国有近五成非遗产品已进驻网商平台,从事非遗产业的商家遍布全国。
非遗接轨现代生活,变“花钱”维护为“赚钱”保护,由此带来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收益,使非遗的传承有了源头活水,有了不竭动力。由此看来,我区此次500多种非遗产品线上线下同步展出销售,有策划、有创意,有意识地推动“非遗”价值变现,实质上正是对广西传统文化的实践与传承。
非遗产品不能只沉睡在展馆里,仅仅作为历史的陈列传递文化的情怀,而是应该主动拥抱现实生活,走进每一代人的精神家园,这样,才能使非遗产品承载的文化和技艺,在实践应用中得到有效传承。
借助互联网,让非遗产品通过市场化运作,从“清冷展柜”走入凡间,背后是非遗文化和广大社会公众建立起的共生共长血脉关系。这样的关系,可使得民族文化更深入地扎根于群众,根植于人心,才能薪火绵延,历久弥新。
需要注意的是,在生产性保护中的非遗价值变现,不是一刀切。保护是根本,生产要有度,特别是要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不应擅自改变其传统生产方式、传统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守住这条红线,才能守护好非遗项目的文化价值。
文化遗产自信“进驻”数字化网络世界,也是获得年轻人这一文化消费群体认可和支持的有效途径,使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保护与传承,走向更遥远的未来。而“非遗+”的价值恰当地变现、后浪的参与推动,或是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大后劲所在。
新闻推荐
教育部2020年第1号留学预警:谨慎赴澳学习 上周猪肉批发价格上涨3.8%
教育部发布2020年第1号留学预警据教育部网站6月9日消息,教育部发布2020年第1号留学预警称,近期,澳大利亚主要高校计划于7月...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