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调查数据(截至8月18日晚8时)
点赞中国医师节致敬八桂好医生
调查篇
南国早报记者罗暘
长期以来,医患关系等话题被公众所关注。那么,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社会公众对医生的看法发生了哪些变化?医生群体本身又有哪些感受?医生们是否真的如传闻中所说,大多不愿意让子女学医?今年中国医师节前夕,南国早报通过微信公众号,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得到了一些有趣的调查结果。
1“累且受尊重”成医生群体标签
8月17日晚,南国早报微信公众号推送了调查问卷。截至18日晚上8时,共有超1500名网友参与调查。
对于医生这个职业,公众的主要印象是什么?对于这道多选题,“工作很忙很累经常加班”位居第一。紧随其后的是“救死扶伤受人尊重”。看来,“累且受尊重”是社会对医生的最主要印象。得票数排名第三至第五位的,是“医患关系太难处理”“高知识高技能工作者”和“收入高”。
2近七成医务人员支持子女学医
长期以来,社会上都流传着“很多医生都不愿意让子女学医”的传闻,理由是医生工作太累,学习成本高,医患关系难处理且工作有一定危险性,父母不想让孩子受这个苦。此次调查中也设置了相应的问题,结果在参与调查的医生中,有近七成选择了“会支持子女和亲友学医或从事医务工作”。同时,不少网友表示如果有机会,愿意以医生作为职业,并支持子女报读医学专业。
对于愿意从医和报读医学专业的原因,“医生能救死扶伤帮助他人”得票最高。“医生是一个受尊重的职业”排名第二。此外,工作稳定失业风险低、职业发展前景好,也是医生职业受欢迎的主要因素。
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党委书记罗萍介绍,从她观察来看,身边的同事大多数是支持子女学医的。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医生的受尊重程度大幅提高,他们更支持子女学医也在情理之中。
广西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姚华分析,医生对自身职业比较了解,有职业自豪感,支持子女学医是正常的。近年来,知名医学院校的招生情况还是比较理想的。再结合此次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虽然网络上对医生、医院有一些负面评价,但并不是主流,社会对医生的总体评价还是相对较高的。
3医患关系变化:市民医生看法不一
近年来,不时出现的医闹、暴力伤医事件,让很多人觉得医患关系变得日益紧张。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这一情况是否发生变化?调查结果显示,普通市民中,超半数人感觉医患关系变好了。但在医生群体中,绝大多数都认为医患关系并无明显变化。
为何医生和市民会有不同感受?广西江滨医院(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院长胡才友分析,全国医务人员主动请缨,到武汉一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家也给予抗疫英雄高度评价和荣誉。因此,从普通市民角度看,会感觉医生地位提高了,医患关系自然也变好了。但对医生群体来说,去武汉抗疫并获得荣誉的医生毕竟是少数,对大多数医务人员来说,工作感受和过去并没有明显变化。
姚华认为,市民容易根据主观感受做判断,而医生更了解自己的职业和从业环境,所作的判断和感受更偏理性。医生的社会评价虽然在疫情发生后明显提高了,但不少医生仍旧缺乏安全感。
4医生群体社会形象变得更高大
对于“疫情发生后,对医生的看法是否发生变化”这一问题,近六成受调查者表示有变化,觉得医生的形象更高大了。
胡才友表示,公众对医生抗击疫情工作的肯定,医生们深表感激。
但也有部分医务人员担心,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医生的工作不再那么引人注目。随之而来的,是公众对医生工作的理解、支持程度下降。“2003年‘非典’疫情结束后,一度高涨的医生形象,一段时间后就降回去了。”一名资深医务人员说。
姚华认为,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公众对医生群体的感情难免随之减弱。罗萍说,要想让公众持续关注医疗卫生事业,并认可医务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比如对于医闹、暴力伤医事件,相关部门应进一步落实保障医生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措施。同时,需要媒体做好宣传引导。
胡才友也认为,让公众持续关注、支持医务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医生要在日常工作中尽量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同时,国家层面也需要在提高医保保障水平、减轻患者负担等方面做更多工作。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静通讯员叶鎏华)近日,荔浦市人民法院与广西师范大学签署《合作共建协议书》,并举行共建实践教育基地揭牌仪...
广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