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在尼日尔综合示范医院为患者进行鼻腔盲探插管术。医疗队供图
南国早报记者张若凡通讯员蒙强陈维
位于非洲中西部的尼日尔,此刻并不宁静。自今年3月出现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以来,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尼日尔新冠肺炎患者已逾千例。作为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尼日尔综合示范医院有一群“中国医生”,虽然援非任务已接近尾声,但他们仍在坚守。
“中国,谢谢!”
2019年3月15日,由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组织选拔的中国(广西)第21批援尼日尔医疗队肩负祖国重托,启程远赴非洲执行为期一年半的援外医疗服务任务。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在尼日尔综合示范医院手术室里上演了很多救死扶伤的故事。
“medecinchinois(中国医生),medecinchinois(中国医生)!”前不久,尼日尔综合示范医院的手术室传出一阵急促的当地人呼叫。
不一会,几名身穿洗手衣的中国医生先后冲进了手术室。他们就是来自广西不同城市、不同医院的麻醉科医师和手术室护士组成的中国第21批援尼日尔医疗队麻醉团队: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黄宇、桂东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易凡俨、广西江滨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韦菊菊和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术室副主任护师俸锦迪。
抢救对象是一名仅8个月大的婴儿,对麻醉的要求更高。在当地医生麻醉过程中,这名患儿突然发生了心跳骤停,情况十分危急。“胸外按压、控制气道,阿托品0.04毫克/千克稀释到5毫升静推……”麻醉团队一上场便默契地开始了“与死神的搏斗”。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几名麻醉医生接力进行心肺复苏,终于让患儿恢复了心跳,抢救成功了。手术室里传来“中国,谢谢!”的感激声。对于当地医生来说,中国医生又一次帮助他们抢救回来一条生命。而这只是医疗队麻醉团队在手术室无数次与死神搏斗的其中一幕。
“中国医生,太神奇了!”
气管插管是麻醉手术的先决条件,在救治患者、尤其是危重症患者时,需要麻醉科医生给患者及时进行气管插管,这同时也是职业暴露风险最高的一项操作。
有一次,尼日尔麻醉医师在给一名口底脓肿的病人进行快速麻醉诱导后,发现患者口底的正常结构已改变,气管插管十分困难,怎么办?还是紧急呼叫“medecinchinois(中国医生),medecinchinois(中国医生)!”
“在国内我们有纤支镜,可视喉镜等设备的支持,可以迎刃而解。但是,在尼日尔,整个综合示范医院连一条纤支镜都没有,更别说可视喉镜了。”医疗队员易凡俨介绍说,当地的麻醉团队经常遇到各种气道插管的困难情况。
经医疗队麻醉团队现场紧急会诊研究,决定采用保留呼吸徒手鼻腔盲探插管。在众多尼日尔医护人员的注视下,中国医生仅凭耳朵分辨呼吸气流,就在没有器械辅助、无法直视的情况下把气管导管给插上了。在场的尼日尔医护人员瞪大眼睛,惊讶地直呼“MedecinchinoisBravo!(中国医生太神奇了)”
“并肩作战、共同战疫”
“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每名医疗队员们都在恪守着这一使命。”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黄宇表示,踏上这片土地之后,队友们克服条件艰苦等困难,创新手段开展抢救。一年多时间里,黄宇和队友们与死神搏斗了4次(术中心脏停跳),3次成功复律,其中有2人还是不满一周岁的婴儿。
此时的尼日尔,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在当地蔓延。作为新冠肺炎病人定点收治医院,尼日尔综合示范医院医疗条件和检测能力有限,术前病人无法做核酸检测。同时,当地医务人员紧缺,当地麻醉师轮转于新冠肺炎病人病房和麻醉科之间,大大增加了医疗队队员被感染的风险。
经过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系统培训和实战演练,面对错综复杂的疫情变化,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包括麻醉团队在内的医疗队员们不惧疫情,毫不退缩,毅然坚守在一线岗位上,与当地医生并肩作战,分享中国抗疫经验。
“我们终将离开非洲,离开尼日尔,但一批又一批援非队伍接力奉献,就会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搭起中非友谊的桥梁。”中国(广西)第21批援尼日尔医疗队队长刘勇刚表示。
新闻推荐
人脑是怎样的人脑分大脑、小脑和脑干,其中大脑主要负责人的四肢活动、说话、理解、思维等方面,小脑负责人的协调运...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