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博物馆让文物“开口”讲故事。视频截图
旧物仓库展示着各种旧物。 祝菲利摄
饼模博物馆。本报记者刘豫摄
米粉博物馆的米粉模型。 本报记者 黄婧摄
米粉博物馆的米粉模型。
谢中国家里,收藏了不少与刘三姐有关的物品。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黄婧刘豫
从能说会唱的网红文物,到各种主题的博物馆,再到逐渐与众乐的民间收藏者,眼下,“博物馆热”正成为中国社会文化的新时尚。在广西,各博物馆铆足了劲让文物活起来,多个特色鲜明的民间博物馆成打卡胜地,还有一些收藏爱好者乐于将藏品与公众分享。博物馆文化正不断“出圈”,构建一方全新的天地,成为回望历史与眺望未来的时空节点,走进人们的心坎里。
1
卖萌
说唱
短视频
他们让文物生动活泼
5月18日,《广西文博故事大会》系列微视频上线,第一期由广西博物馆的铜跽(jì)坐俑和长方形五俑三眼红陶灶坐镇,给观众讲故事。镜头里,四个铜俑姿态各异、表情生动,他们头上戴冠,身着长袍,角色为“博士”。通过他们的讲述,长方形五俑三眼红陶灶也动了过来,一家五口分工精细,将汉代岭南家庭作坊的酿酒技术展现得活灵活现。
文物会“说话”已不是头一回。近年来,《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博类综艺节目催生了一批“网红”博物馆和“明星”文物,博物馆界正逐步使用多元化的手段,改变文物“严肃”的面孔。早在2016年,严肃无比的明代皇帝朱棣,在由故宫联合腾讯制作的“穿越故宫来看你”的H5里,唱着RAP刷着朋友圈,大玩古今穿越。四川制作的MV《我怎么这么好看》,将三星堆文物原创手绘动画和最新发掘现场视频相结合,融入当地方言,以电音神曲的形式呈现三星堆历史与故事,让千年前的文物彻底“活”了。
在广西,不少博物馆也有很多不错的尝试。广西博物馆闭馆改扩建后,就在考虑如何做到“闭馆不打烊”,他们利用抖音等线上渠道,推出了不少云端博物馆活动,如“云课堂”“馆长说宝”等。今年3月,由央视打造的又一档文物节目《博物馆说》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广西民族博物馆的“铜鼓王”作为广西唯一入选的博物馆馆藏精品,与全国观众见面,再现了极具广西特色的文物历史和故事。作为收藏古代铜鼓最多的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俨然已成为热门“打卡地”。
从广受欢迎的文博纪录片,到越卖越火的博物馆文创,从网红短视频到充满博物馆元素的综艺节目,从“隔着玻璃、挂在墙上”的传统展陈到富含科技元素的声光电体验,许多博物馆正在努力以各种形式走近市民。
2
米粉
饼模
木雕
小众博物馆独具特色
除了传统的公立博物馆,如今在广西多地,还出现了一些小众博物馆。在南宁市长湖路上就有一家米粉博物馆,展厅设计古色古香,这里不仅展示有广西近50种各地特色米粉,还设置了米粉DIY制作体验室等设施。在该馆里,一则则历史小故事和翔实的文字说明,将广西米粉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展柜中以假乱真的米粉模具令人垂涎欲滴。据馆内的讲解员介绍,这家米粉博物馆已开设多年,之前开在金花茶公园里,后来才迁至如今的地址,该馆同时也是南宁米粉制作技艺传承基地。能了解文化,能体验制粉,还能品尝美味,这令无粉不欢的广西人很感兴趣,每天都有不少人慕名前来参观体验。
在南宁保爱路上,一家广西桂饼文化博物馆也吸引了不少吃货观众。馆内展示了糕点用具、糕点原料、仿真糕点、盛装器皿、仿真缩微泥塑群等,是一家集糕饼文化收藏、陈列展览、糕饼技艺研究传承等功能为一体的博物馆。走进该馆,100多件形态各异的饼模陈列于展厅之中,这些饼模功能也有不同,或是给糕点“凹造型”,或直接沾植物染料给糕点印花。市民在馆内不仅能了解糕饼文化知识、坊间典故等,碰上有活动的时候,还能制作品尝糕饼。该馆馆长薛春雄出身制饼世家,收藏了近万件广西各地特有的饼模,当中不少模具是民间流传下来的,如今已很难找到最初的设计者。
薛春雄表示,他之所以收藏饼模并开办博物馆,是想将广西民族特色糕饼美食传承下去,留住传统制作手艺。他希望通过展示这些收藏,能让大家更多地认识广西糕饼及其制作特点,重新发掘呈现饼模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广西民间博物馆不断发展,通过免费开放吸引了众多观众,促进了传统文化传承。桂林观石堂鸡血玉博物馆、北海明清木雕博物馆、玉林铁力木家具博物馆、柳州菜文化博物馆……大大小小特色鲜明的博物馆正成为城市的亮丽文化名片,丰富着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3
旧物
情物
刘三姐
民间收藏者分享快乐
当博物馆文化越来越热闹,许多民间收藏者也加入其中,私人藏品从“孤芳自赏”走向大众观赏,从“独乐”逐渐走向“众乐”。一时间,全国各地兴起五花八门的主题展,报纸展、钱币展、花盆展、旧物展……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展不出的。
近些年,一些城市相继出现一个新去处——“失恋博物馆”主题展,每一场活动都能引发数万观众前来打卡。“失恋博物馆”也曾在南宁举办,大多数展品是失恋者捐赠的纪念品。一束干花、一封信、一纸打印下来的聊天记录……参观的观众会不自觉地被这些展品感染。不少参观者认为,“失恋博物馆”通过感情“遗物”,呈现失恋者那一段幸福而纯粹的情感,从而帮助参观者找回失去的自己。
传播文化、分享快乐是不少收藏爱好者办展的初衷。从1998年开始,在广西区直文化宣传部门工作的谢中国,开始对广西刘三姐文化资料进行搜集、整理、收藏。迄今为止,他的刘三姐文化藏品已达1.5万件,包括书刊、歌本、唱片、海报、年画、节目单、邮品、工艺品等,摆满了整整两个房间。谢中国说,这些收藏品是他用23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搜集到的。如今,谢中国已名声在外,他经常受邀带着藏品到各处展览,传播刘三姐文化。
5月21日,记者联系谢中国时,他正在忙着筹备下一个刘三姐文化藏品展。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在南宁,配合政府部门建设一个广西刘三姐文化博物馆,通过博物馆公益性展览,向更多人展示刘三姐文化。
有人用文字、影像、绘画等记录时光,而有人则用旧物。在南宁市邕武路尾,一家旧物回收仓库吸引不少市民前去拍照打卡。这里汇聚了各种各样的旧物品,小至一颗纽扣、珠子,大到家具、设备,每个物件都有某个年代的特征。因为喜欢旧物,喜欢传统文化,老板开办了这个旧物回收仓库。这里每件旧物都经过专业的清洗和保养,按相应的位置精心设计摆放。对于想寻找旧物的顾客来说,这里是淘宝交易的仓库;但对大多数打卡参观的市民来说,这里更像是一个旧物展示馆,这里有时光的故事,有儿时的记忆。
4
出彩
共情
拼创意
多形式绽放文化之美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各个博物馆悄然发生深刻变化。近年来,免费开放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特色策展,满足更多人不同的文化需求;技术赋能,让积淀历史的文物“活”起来。博物馆巨大的文化潜能和教育功能,正在不断被发掘。
“五一”小长假期间,广东游客周女士专程到广西逛了几个博物馆。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她近距离欣赏了镇馆之宝——“铜鼓王”。“之前我们都是看视频,看新闻,很好奇铜鼓王到底有多大!”周女士说,她和朋友走进展厅亲眼看到之后,由衷发出感叹,“现在博物馆都太会玩了,各种传播手段花样百出,我们看了就想走进展厅了解到更多历史文化知识。”
广西社会科学普及专家、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滕兰花表示,贴近观众,是博物馆实现文化育人服务的基础。网红文物、潮流文创,只要尊重历史、尊重文物、尊重文化,都是很好的时尚文化宣传手段。她指出,民间博物馆是对博物馆资源的极大补充,它们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文博宣传覆盖面,通过民间博物馆的展设,也可以极大拓展历史文化宣传和传承。她建议民间博物馆在做展览宣传时,还可以下更大力气对展品背后的文物性历史性进行挖掘。“时代不断变化,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变化。”滕兰花认为,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都在变,它们正努力寻找自身与社会的情感共鸣点,通过不同的形式让社会大众更好地近距离了解传统文化,回望历史眺望未来。
新闻推荐
本报南宁讯(记者/骆万丽)5月21日,2021年全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南宁召开。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黄世勇出席会议...
广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