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黄荣欢)3月13日早上6点半,港北区大圩镇民乐村赵新会父子就开着耙田机出门去了。这十多天,父子俩已经给附近的村民耙田1000多亩。在民乐村村民赵志愿的地里,记者看到这对父子,正在驾驶耙田机忙着耙田。
赵志愿告诉记者,他家有6亩地,如果用人工耙,6个人要干一整天,6个人的工钱,加上吃喝,花费要上千块钱,况且现在劳动力不好找,使用耙田机耙田,每亩工钱80元,不到500块就搞通了,而且又整齐又省事。
“耙田机每小时可以耙三四亩,并且还开好行,播种时,直接撒种子就可以了,省时又方便。”赵新会介绍说。
2007年,赵新会获悉购买农机有补贴的惠农政策后,就花了7万多元买回了一台收割机开始尝试农机耕作。“当时国家补贴了5万多元。”对国家给予的农机补贴数额,赵新会还记忆犹新。现在,赵新会已拥有联合收割机、插秧机、耙田机等一共7台农机,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机手。每逢春耕秋收,他都驾着自己的农机,在港北区大圩镇、庆丰镇和桂平市石龙镇等乡镇为农民耙田、插秧、收割等,每年大约要为2000多亩地实行“一条龙”农机服务。赵新会说,现在柴油、人工都在上涨,利润相对下降了,但是他对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前景仍然是十分看好,农业机械化必定会成为农业的发展趋势。
新闻推荐
...
桂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