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 桂平新闻 平南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贵港市 > 桂平新闻 > 正文

飘扬在“两新”阵地上的党旗——贵港市“两新”党组织发展专题报道

来源:贵港日报 2016-08-26 00:00   https://www.yybnet.net/

在新开办的工厂里,当地农民工正在用心工作。(记者 洪星桦摄)创业党员黄敬新(中)在茶园察看茶叶的生长情况。(记者 谭晓军 摄)新长天木瓜专业合作社董事长张祖增正在护理木瓜。(见习记者谢海兵摄)贵港市“两新”党组织发展成效明显

本报讯 (记者洪星桦 见习记者曾茜茜)“协会成立党支部后,积极推广新技术和新方法,促进会员增收,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据统计,2015年,600名协会会员人均纯收入达49600元,带动4000多农户增收,户均增收7000多元。”近日,桂平市养猪行业协会会长刘立海与记者谈起党支部在协会中发挥的作用,赞誉颇多。

这是贵港市扎实开展“两新”(即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工作,充分发挥“两新”党组织引领作用的真实写照。

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坚持“书记抓、抓书记”,把“两新”党组织发展管理等纳入全市基层党建工作四级“联诺联述联评联考” 内容,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分头落实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工作机构,确保工作有人抓,抓到底。市本级、各县(市、区)相继成立“两新”党组织工委。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由组织、统战、工商、工信等28个部门组成的全市“两新”党组织党建工作联席会,初步构建起组织牵头总抓、工委具体指导、部门通力合作、上下协调一致的“两新”党建新格局。

加大经费投入,落实工作保障。2015年,贵港市从市财政划拨13万元作为“两新”党组织“成长·活力”工程经费,并按规定标准多渠道落实党组织活动经费,保障“两新”党组织正常开展有关活动。去年来,对新成立的“两新”党组织,市本级共划拨54.9万元,用于支持开展党组织活动和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

多管齐下,发展“两新”党组织。贵港市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行业组建、园区统建等方式,积极发展“两新”党组织,扩大党组织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覆盖面。先后组建了贵港市产业园区党工委、江南工业园区党工委、长安工业园区党工委以及贵港市西江建材行业、港南区桥圩镇羽绒行业、覃塘区木业行业等行业性党组织。目前全市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率达到77.9%,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达76.5%。据了解,2011年底,全市“两新”党组织共416个、党员2721人,而到2015年底,全市“两新”党组织已达969个、党员7589人。

抓典型,抓培训,提升“两新”党组织战斗力。贵港市积极在全市打造“两新”党组织示范点,力争实现“示范一个,带动一批”的目标。据统计,去年来贵港市先后组织12次现场推进会和学习观摩活动。另外,积极开展培训,全市各级各部门共落实培训经费30多万元,举办各类培训班72期,共培训有关人员3600多人次,有效提升了“两新”党组织、党员队伍的战斗力和工作水平。

“两新”党组织的发展不仅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港南区桥圩镇商会秘书长梁国普告诉记者说,近年来,桥圩羽绒行业先后有贵隆羽绒、雄发羽绒、建兴羽绒等多家企业建立党组织,吸纳了一定数量的党员进入企业工作。他们在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冲锋在前,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企业效益,也促进了整个行业做大做强。目前港南区羽绒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30%、全球产量的18%,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梁国普还透露,商会2014年建立了党支部,在帮助企业解难题、上下协调、资助公益事业等方面卓有成效。近年来,该商会党支部多次倡议党员会员、非党员会员累计捐款10多万元,用于帮扶家庭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黄敬新:在茶园奉献青春

本报见习记者 欧钰宇

修剪齐整、青翠欲滴的茶树,在山坡上拾级而上,绿了山头,富了村民。这就是港南区木格镇良坡村里六百多亩茶园的优美景象。

茶园主人名叫黄敬新,木格镇良坡村人,中共党员,从2001年读大专起,到毕业走向社会的这些年,一直都在跟茶打交道。他大专学的是茶学专业,毕业后在外地承包过茶厂,在茶业公司当过厂长,但最终他还是选择回到家乡创业,与情有独钟的茶树长相厮守,共进共生。

2007年5月,黄敬新在港南区南湖茗茶城开了一家茶叶店,他看到政府对农业方面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便萌生了自产自销的念头。于是2011年11月回到村里承包土地种茶树,2012年创建港南区北一茶厂,成立贵港市港南区德诚和茶叶专业合作社。

该合作社得到了港南区农业局以及木格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黄敬新把这些农业补助和自己日常经营所得,均用于厂房建设、购买制茶设备、茶园扩建和帮扶村民,带动了周边的村民种植茶树。

起初,村民并不看好黄敬新的项目。就连黄敬新请村民到茶园采摘茶叶,村民都害怕他付不起工钱,每次干完活就坐在茶厂门口,等着结工钱。“很无奈,都是老乡,她们往那一坐,也不说话,就一直看着你,也不走,我就明白了,她们生怕我的工厂明天就倒闭了。”说起这段经历,黄敬新自己都笑了。而在工价方面,因为当地没有先例可供参考,没有规则可遵循,村民对采茶、除草、施肥等一系列的工价都不满意。黄敬新只能挨个去找村民协商,给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工价。“采茶高峰期在春天,一般分为头春和二春,最忙的时候每天要一百多人采摘,这个工价也要随着季节和采茶量的变化而变化,村民才能欣然接受。”

而在种茶、制茶方面,起初种的茶树因为没掌握好距离,种得过于稀疏,不能成林,遮挡不住茶树根的位置,导致茶树底下杂草丛生。制出来的红茶,由于发酵时间处理不当,喝了之后十分涩口。制出来的绿茶则是揉捻不均,外形不佳,卖相不好。“开始什么都不懂,那时候单除草这一项就花了不少人工钱。” 黄敬新笑着说。

没有经验,就要取经。黄敬新开设采茶培训班,请南宁、覃塘等地的茶叶专家给员工培训,还组织他们到附近的木梓等地茶厂学习。靠着不断的摸索和学习,黄敬新的事业越做越大,现有茶园六百多亩,茶厂固定员工20多名、合作社会员150人。“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现在一切都成型了,下一步计划发展机械化采摘,以减轻劳动力的负担。”

除了自己的事业,黄敬新并没有忘记自己身为一名党员的职责和使命,现任港南区政协委员、港南区党代表、木格镇团委常委的黄敬新,带头成立了贵港市港南区德诚和茶场党支部、贵港市港南区德诚和茶场团支部,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作为指引企业前行的方向,“企业的管理需要党组织的约束,讲纪律,守纪律,才能使企业走得更稳更远,员工之间的合作协调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黄敬新说到。

张祖增:木瓜基地里的守望者 

本报记者 谭彩珍

在那片土地上,很多人来了又走,唯有他不离不弃,坚守如初,一直在木瓜基地里勤奋耕耘,只因为对那片土地爱得深沉。他就是覃塘区新长天木瓜专业合作社的董事长张祖增。

新长天木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致力发展木瓜产业,目前已形成了木瓜育苗、栽培示范、产品回收等链式产业。据了解,木瓜全身都是宝,经济价值比较高,既可卖鲜木瓜,木瓜浆更是值钱。

合作社步入正轨后,张祖增身为一名党员,不忘带领群众发家致富,2010年合作社成立了党支部,以党员带头,带领村民走上种植木瓜、增收致富的道路。

8月17日,记者在覃塘区覃塘镇六务村连片的木瓜基地里看到,一垄垄整齐有序、不足一米高的木瓜树腰间上挂满了果实,正在护理木瓜的张祖增笑逐颜开。

他告诉记者,2012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合作社扩大种植规模,对三里、蒙公、根竹等附近乡镇的农民进行木瓜种植技术的培训和指导,与当地100个农户合作种植木瓜,让当地农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和创业的梦想。然而, 2012年因木瓜价格走低,种植了3000多亩木瓜的合作社,不但没有回本还亏了很多钱,这不仅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农民对合作社的信任。

“前所未有的失败感油然而生。”张祖增用一句话总结当时的心情。但作为带头人,他不能因一次的失败而轻易放弃,于是,调整好心态后,他很快又投入工作中。“好在后来申请并得到了国家、自治区等财政补贴。”

去年国庆期间,一场台风把丰收在望的100多亩木瓜全吹倒了。张祖增看着一片狼藉的木瓜,无比心痛。好在有政府、媒体等相关部门的大力宣传,将部分木瓜及时销售出去,同时申请得到3万元的财政补助,但还是造成了1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

不愿服输的张祖增心想,8年的困难都挺过来了,还有什么困难可畏惧的,今年,张祖增又大胆新种下近150亩的木瓜。如今,基地里的木瓜长势喜人,他心里自然乐开了花。

木瓜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张祖增对此发愁,因为现在农村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剩下些老弱病残人员在家,在木瓜种植和收获之时,劳动力特别缺乏。为了解决劳动力问题,今年,在当地政府的牵线下,新长天木瓜专业合作社将助力三里镇龙田村贫困村的脱贫工作,让当地村民充分利用自家田地种植木瓜,收获时,合作社进行统一收购,这样村民既可在家门口就业,又增加经济收入。据了解,新长天木瓜专业合作社连续8年种植木瓜以来,每年带领100多户贫困户脱贫。

民营企业助群众家门口就业

本报记者 黄远会

近年来,进城务工人员增多所带来的子女上学、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等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中小型企业落户贵港市,让周边不少农民不再离乡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

走进港南区木格镇北一茶厂茶园,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幅热火朝天的画面,满山的茶树蓬勃生机,十几名茶农正紧张有序地修剪茶树。据介绍,该茶园有六百多亩,茶农几乎都来自周边的村屯,家门口有了企业,让他们打消了外出务工的念头。

“几年前我从外面回来,就听说村里建立了茶厂和茶叶合作社,并且茶厂招聘员工,就决定不外出打工了。”港南区木格镇良坡村村民黄宽告诉记者,过去他一直在广东打工,现在在家附近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还加入了合作社,种植了一百多亩的茶树。黄宽坦言,他一边在茶厂工作一边种植茶树供应茶叶给茶厂,这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还能照顾家人,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良坡村村民表示,在外面打工,虽然薪水要丰厚些,但是成本高,支出大,又与父母子女长期分离,不如在家就近打工来得实惠。

北一茶厂以种茶、制茶为主,经过几年的发展,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采茶、制茶、包装等工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该厂在招聘工人时,首先考虑的是当地农民。中共党员、北一茶厂负责人黄敬新感慨道:“多少年来,进城务工人员成为了社会的一大问题,过去很多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将孩子、老人留在家中,自己进城或外出打工。”在他看来,茶厂在发展的过程中,尽量给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使村民不用离乡外出务工,在可以照顾家人的同时,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聘用当地农民工可谓是好处多多。

民营企业成为贵港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木格镇北一茶厂在贵港市只是一个缩影。据了解,从2011年第四次党代会以来,贵港市新增企业共有20972家。而今年1月至7月,全市新增企业达4214家。由于不少企业地处乡镇地区,给周边村民提供大量工作岗位,周边农民便纷纷来到这里,以他们踏实勤劳的工作作风,成功地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彻底告别了外出打工的历史。

新闻推荐

游客文明游龙潭

游客在马路上观看猕猴、与猕猴合影导致堵车,在工作人员提醒下,游客自觉散去,道路恢复畅道。(黄远会摄)本报讯(见习记者梁春梅)有好吃的、好玩的,国庆假期大家是不是感觉格外惬意呢?桂平市龙潭国家...

桂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心动不如行动2016-08-28 00:00
猜你喜欢:
评论:(飘扬在“两新”阵地上的党旗——贵港市“两新”党组织发展专题报道)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