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 桂平新闻 平南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贵港市 > 桂平新闻 > 正文

民间艺术进校园

来源:贵港日报 2017-12-29 10:55   https://www.yybnet.net/

图为“戏曲进校园”活动在桂平市逸夫实验小学举办现场。桂平市逸夫实验小学把戏曲文化渗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记者蒙思帆摄)覃塘区东龙镇少儿壮话山歌培训班一角。龙凤麒麟舞队在贵港市首届南山文化艺术节上表演。龙凤麒麟舞队进校园活动一角。桂平市加快推进戏剧进校园活动,培养民间艺术传承人。龙凤麒麟舞队在港南区木格镇水泉村表演。东龙镇民间艺术团唱山歌一角。东龙镇民间艺术团舞龙舞狮展演。编者按: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贵港市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以来,贵港市各级文化部门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和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扎实有序地开展普查工作,整理非遗产资源线索3577条,摸清了传承脉络,规范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目前,贵港市有自治区级非遗项目18项,市级非遗项目36项,县级非遗项目55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表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

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贵港市通过建立传承基地、出版非遗书刊、创作和演出非遗节目等形式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编辑《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贵港市卷)》,2016年,编辑出版书籍《贵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贵港市共建立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生产性保护示范户10个,确保民间习俗、绝技、绝艺在基地保护中得以存活、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本版特别捧上民间艺术传承专版。

历史的足迹 文化的传承

本报记者 黄远会 见习记者 龚济君

“我们贵港市第五次党代,高举旗帜,万紫千红……”12月21日,在覃塘区东龙文化站的小黑板前,文化站站长韦世策当场向记者介绍壮话山歌并随唱了几句。韦世策说:“壮话山歌讲究韵律,一般东龙本地只唱四句五言,别的壮族山歌多唱七言,表现力强些。但细细品味,我们的五言更有概括性。”韦世策说,他的愿望是让广大青少年了解并热爱壮话山歌,使东龙镇壮族山歌传唱不息,后继有人。

在东龙镇高龙村,已经78岁的覃如贵老人正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舞台上与他的团队成员进行木偶戏表演。虽然年近八十,但他依然精神抖擞。他们嘴里声情并茂地颂唱着壮话山歌,手却在幕布后拉扯着木偶。两只木偶随着剧情的进展在表演者手中灵动活泼,仿佛被赋予灵气一般,整场木偶戏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覃如贵目前是东龙镇飞燕壮剧团的团长,也是东龙镇撑杆木偶戏的传承人。木偶戏在东龙镇的兴起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覃如贵为代表的四位文艺工作者,他们以平南县民间的木偶戏为原型,并结合壮话山歌曲目加以改编,遂形成了现在独具壮乡文化的东龙木偶戏。该剧团剧本不仅有《牛郎织女》这样的古代神话题材,还有《新人新事新农村》和《反腐倡廉促发展》等反映现代农村新生活的题材。他们的创作源于生活,内容丰富多样、通俗易懂,叙事说理、寓教于乐的表演方式,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此外,近年来,东龙文化站整理申报的传统《师公戏》与民间技艺《彩灯》,已列入自治区级非遗名录。据介绍,《师公戏》流传于贵港市的各个村屯,覃塘区的石卡、东龙等乡镇比较兴盛。在民间也叫“跳师”,师是一种民间戏曲,源于汉代的傩舞。傩舞是古人用来驱鬼的舞蹈。傩流传到贵港民间便演变成了宗教“师”,也称“三元师”,驱疫逐鬼的职能也就落到“师公”身上,师公在做法事时要带上木制的面具。早期的师公戏只是师公法事场合中的组成部分,故一般出现在丧事、立庙打醮,立社、安龙、求花等场合,后来才逐渐衍变为舞台戏。师公戏叙事性强,亲和力也强,极富地方特色。直到今天,师公戏仍然是乡村中不可替换的最为普及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

彩灯俗称花灯,它属于一种传统的手工技艺,盛传于覃塘区东龙镇一带。相传,清朝末年,潘氏家族由于生活所迫,从广东花县逃荒来到现在的覃塘区东龙镇北街。当时潘氏太公潘育龙靠着一手剪纸、雕刻、绘画等民间技艺,为别人扎花灯、刻木雕、画壁画等来赚钱糊口。之后,扎花灯这一核心技艺就一直在潘氏家族中世代传承,到了潘闪权这一辈已经是第四代传人了。

潘闪权说,彩灯的制作,简单地说,就是先做好设计方案,然后用竹条扎好花灯形状结构,再用布和铝塑纸经过手工剪、画、雕而成,工艺相当复杂。但彩灯形象美观,色彩吉庆,民间的元宵节、中秋节等节日,用来挂在厅堂、门面,寓意人丁兴旺。节日里观灯、赏灯、闹灯猜灯更具有民族文化特色。

据了解,覃塘区作为全市最大的壮民族聚居地,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贵港壮歌剧”。2009年,覃塘区成立民族民间歌剧会,使民族民间传统歌剧尤其是壮歌剧得以传承光大、创新发展,成为当地群众重要文化食粮。目前,辖区内共有曲艺、歌舞、粤剧、师剧、壮剧、壮话山歌队、白话山歌队等民间文艺团体57个,参与群众达1200多人。

12月22日,记者从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了解到,贵港市从2016年1月开始对地方戏曲剧种进行普查。普查内容包括剧种名称、声腔艺术、音乐表演、舞台美术、演出团体、代表人物、剧目建设等。截止目前统计,贵港市地方戏曲剧种主要有粤剧、师公戏(师剧)、客家山歌剧、木偶戏、牛哥戏、壮剧等七个剧种,除了粤剧是大剧种外,其他六个均为地方剧种。这些剧种艺术形式大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下一步,文化部门将深入推进戏曲进校园活动,组织壮剧、牛哥戏、师公戏、木偶戏进校园,培养年轻传承人及观众,确保地方戏曲剧种后继有人。

戏曲进校园 传承传统文化

本报记者 蒙思帆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戏曲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今年5月3日,桂平市多家单位联合组织的2017年桂平市“戏曲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在桂平市实验中学举行。这个活动的举行,表明桂平市本地传统文化开始在校园内传播、学习和传承。

“这个活动的举行,让我校学生了解到贵港市传统的杖头木偶戏以及一些戏曲方面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文化视野,增强了学生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启动仪式成功举行后,桂平市实验中学逐渐把戏曲教学体现在课堂中,给学生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的内容。该校副校长覃达福12月21日向记者介绍,该校为了能使戏曲教学落到实处,组织了多名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向民间艺人请教,编写了戏曲校本教材。此外,该校还邀请当地一些戏曲名家、名伶来学校开讲座、表演,为传承和发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搭台。

当天,记者来到桂平市逸夫实验小学,该校办公室梁主任向记者介绍,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实验小学,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观看生动的表演,学生们时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和笑声。记者获悉,该校打造戏曲传承基地,供老师们在此传授戏曲方面的知识。记者走入教室,看到教室里的墙上都贴上了戏曲文化方面的介绍,让人觉得走进了教室就像走进了戏曲知识的海洋里。该校还积极推广第一套戏曲广播体操,利用日常的活动把戏曲文化植入孩子们的内心,让传统戏曲文化在校园里推广。“我喜欢这套戏曲广播体操,它的许多动作都很柔美,做形体很美,并且音乐也很好听。”该校四年级一名女同学向记者说道。

12月21日,记者从桂平市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局文化文物业务股了解到,戏曲进校园是桂平市全市性的活动,今年总共举行了60场,分为两个组别进校园:一组是粤剧;另一组是杖头木偶戏。而杖头木偶戏是桂平市获得的自治区非文化物质遗产项目之一,今年的戏曲进校园活动基本上已经完成。对于桂平市戏曲传承的现状,该股工作人员坦言,现在传统戏曲文化传承面临着一个青黄不接的状况,现在表演者平均年龄已有50多岁,他们表演的身型、体态和唱腔等状态也在逐渐下滑。而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就是为了把本地传统文化扎根到校园里,让学生能够认识戏曲,学习戏曲,并鼓励他们演绎戏曲,把戏曲文化传承下去。

龙凤麒麟舞:期待新力量

本报记者 陆晓婵

“麒麟拜贺到村心呐,村心锣鼓响沉沉呐······”“蛟龙游到小江口,紫水哎涓涓哎向东流······”“铁巷朽榕早有名呀,死里复生叶青青呀······”婉转嘹亮的歌声,朗朗上口的歌词,让人听着着迷!12月22日上午,港南区木格镇水泉村龙凤麒麟舞的第十一代传承人之一梁仲斌,分别从“麒麟”、“龙”、“凤”三个角色,用本地方言给记者唱起了龙凤麒麟舞的代表性曲调。

龙凤麒麟舞是一种以舞为主、以唱为辅的载歌载舞表演形式。舞队成员一般为22人,有表演、伴奏、伴声等分工,而表演者分别负责龙、凤、麒麟、龙珠、罗伞、红绸、宫灯等角色,伴奏的乐器有笛、锣、小鼓、钹、梆子等。2008年,以贵港市港南区为申报地的龙凤麒麟舞登上广西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凤麒麟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的麒麟队只有“麒麟”单个元素,麒麟舞也只是被用以进行沿村的请神、游神活动。直至清朝咸丰年间,住在郁江南岸泉索村的艺人梁栋才结合实际增加了“龙”和“凤”两个元素,此后便发展成为龙、凤、麒麟三种瑞兽共舞的表演形式。改革开放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表演者为了满足群众的现实需求,表演的方向和用途逐渐转变为服务群众的民间文艺形式,主要在春节、结婚、入新居、满月、贺寿、生意开张等喜庆日子,为主家祈福。

因舞队成员们接触龙凤麒麟舞已有多个年头,在表演前的一个星期,他们只需练习巩固一下即可上场。梁仲斌向记者介绍,龙凤麒麟舞看似载歌载舞很简单,但舞步和唱词都很有讲究。不同角色的舞步和动作都不一样,唱词更能考验表演者的本领。以前的老传承者们都有“走到哪唱到哪、看到什么唱什么”的本领,对于即兴编唱信手拈来,他们在歌词中大量运用比、兴、双关语和谐音等手法,唱出相应的内容为主家祝贺。在发展的过程中,龙凤麒麟舞得以不断创新,曲调吸取当地八音、民间音乐等,曲谱也慢慢丰富起来。

作为港南区一个极富地方特色的民间文艺活动,龙凤麒麟舞在当地颇有名气。然而,这个传承了四百多年的剧种,如今正陷入后继乏人的困境。

梁仲斌告诉记者,目前龙凤麒麟队的成员都是中老年人,有时表演临时缺人,却无法找到年轻人代替。前几年传承人和舞队成员曾进入校园寻找学徒,宣传龙凤麒麟舞,之后培养过几批学生,并教授他们舞步和动作。然而随着为批学员升学、毕业后,学生们为了学业和工作,没有坚持学习龙凤麒麟舞,年轻的“新血液”始终无法注入到传统的舞队里。

“年轻人的工作和学习要紧,我们也不能耽误人家,学习龙凤麒麟舞要看个人兴趣和热情。比如伴奏的几种乐器,不经过多年的连续学习,学徒是无法出师的。如今舞队里有两名老成员已去世,我们很难找到年轻人把这个棒接下去,现在只能鼓励从外地嫁来本村的妇女加入队伍学习,让舞队人数得以维持。”梁仲斌说。

除了舞队缺人,道具制作也面临着无人“接棒”的严峻局面。制作过程需要经过手工编制、画模板、剪纸等复杂工艺,如今还没有年轻人学习,70岁的梁水春是村里唯一会制作龙凤麒麟舞道具的人。此外,龙凤麒麟舞的日常表演和开支也缺乏经费。梁仲斌无奈地说:“龙凤麒麟舞的收入来源很有限,主人家的红包是随意给的,主办方一般也是给点辛苦费而已。没有资金,吸引不到人才,平日里的演出也受影响,道具的翻新维护也没有资金。”

梁仲斌表示,如今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凤麒麟舞传承基地已在水泉村投入使用,希望能够吸引年轻人前来学习,将龙凤麒麟舞传承发扬下去。

新闻推荐

下湾农村改厨改厕项目惠及1900户群众

本报讯(记者方朗)“想不到现在国家对修厨房和厕所还有补贴!我今年申报了卫生间和厨房全改项目,困扰多年的厕所卫生和厨房黑、脏、乱问题终于得到解决。”12月16日,桂平市下湾镇在邓明村举行改...

桂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民间艺术进校园)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