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燕清 通讯员 兰妍)“十一五”期间,贵港市财政紧紧围绕中央“一号”文件以及自治区农村工作有关会议精神,大力实施“农业稳市”战略,着眼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打出了一套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组合拳”。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108.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80亿元,年均增长5.6%;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693元增加到2010年的5300元,年均增长14%。
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贵港市财政通过调整财政预算内农业专项资金存量使用方向,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重点支持了贵糖(集团)公司、扬翔饲料公司、源安堂药业公司、暨阳丝绸贸易公司、桂平金源生物化工公司等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开展技术改造、科技推广和市场开拓等。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743家,属于农业产业化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的有104家,其中47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包括国家级2个、自治区级6个、市级39个)固定资产总额达61.3亿元,销售收入72.4亿元,实现利税5.7亿元,带动农户65.8万户,户均增收1825元。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下,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的农户收入比其他农户高出20%以上。贵糖(集团)公司、扬翔饲料公司被评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甘化公司、源安堂药业公司、暨阳丝绸贸易公司、金源生物化工公司被评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中,金源生物化工公司被列为自治区十大优势产业支柱龙头企业,2010年木薯种植面积达17万多亩,带动20多万种植农户增收,“小木薯”变成了拉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
以优质高效农业拉长农业产业链。“十一五”期间,贵港市财政通过适度整合良种推广资金、支持农产品产地认证以及质量体系建设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以及预算内安排一定专项资金,并实行市政府常务会议议事制审定项目的方式,不断加大对优质高效特色农业的投入。财政投入2502万元用于扶持木薯、黄沙鳖、马铃薯、蔬菜、中药材、竹汁、桑蚕、食用菌等优质高效特色农业生产发展,支持“稻-灯-鸭(鱼)免耕高产高效生态栽培”、“稻-稻-薯(马铃薯)一年三造免耕栽培”等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取得明显效果。优质稻、蔬菜、食用菌、中药材、蔗糖、蚕桑、木薯、茶叶等八大主要优势作物迅速发展,2010年产值达到58.1亿元,比2005年增加17.6亿元,增长43.8%,占种植业总产值的78%。优质高效特色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张,县域产业特色进一步彰显,如桂平的荔枝、罗秀米粉,平南的石峡龙眼,覃塘的莲藕等在全区及全国都颇具盛名。从2009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120万元用于发展桑蚕生产,2010年全市蚕茧总产值超过3.5亿元,农民养蚕纯收入近2亿元。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给力企业发展与农户增收。从2009年起,贵港市财政每年安排30万元专项经费,重点引导农民专业大户、经营大户、致富带头人、龙头企业、农村经济组织和基层农技部门、供销社、农业科研单位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基地+经纪人+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使农产品上联龙头企业、公司,下接基地和农户,拓宽农产品加工、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14家,注册资金10多亿元,加入合作社的会员14269户,带动农户97600户,带动农户增收4.26亿元。
新闻推荐
...
贵港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贵港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