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郑瑞福
十五个春秋代序,五千个日夜交替。地级贵港市自1996年成立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为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而负重拼搏、奋力进取的壮丽图景,一幕幕展现在世人眼前……
十五年来,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励精图治、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先后荣获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城市奖、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奖、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自治区文明城市、自治区卫生城市、广西园林城市、广西城市综合环境“南珠杯”竞赛B类城市特等奖等荣誉称号。十五年的不懈努力,赢来了全市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大好局面。
经济建设高歌猛进
经济发展,项目先行。十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重点来抓,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努力壮大支柱产业,大力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培植新兴高科技产业,工业生产呈现快速增长、效益显著提高的好势头。
工业兴则城市兴,工业强则城市强。十五年来,贵港市工业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过程。2010年全市工业实现总产值603.3亿元,是1996年的8.7倍,翻了3.1番;实现增加值207.84亿元,是1996年的11.4倍,翻了3.5番。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1996年的16.8%提高到了2010年的39.4%,提高了22.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998年的112家增加到2010年的433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显著增强。
支柱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产品产量迅速增长。2010年,全市水泥产量1824.75万吨,是1996年的10.12倍;成品糖17.61万吨,是1996年的1.1倍;饲料76.41万吨,是1996年的9.2倍;生铁48.13万吨,是1996年的18.9倍;机制纸及纸板31.9万吨,是1996年的2.5倍;化肥8.3万吨,是1996年的1.3倍;发电量90.94亿千瓦时,是1996年的17倍。经过十五年的不懈努力,贵港已经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建材基地、能源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
工业突飞猛进,带来经济的迅猛发展。建市之初,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08.26亿元,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27.79亿元,是1996年的4.9倍。2010年,全市财政收入40.02亿元,是1996年的6.23倍;财政支出93.07亿元,是1996年的17.83倍。金融行业总体运行平稳,规模在稳中壮大,2010年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513.36亿元,是1996年的8.74倍,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51.68亿元,是1996年的7.27倍;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79.41亿元,是1996年的5.14倍。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贵港市产业结构在十五年间发生了质的变化,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20.6:45:34.4,第二产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与1996年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了26.5和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26.8个百分点。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十五年改旧建新,十五年容颜巨变。
当初,面对破旧的城乡面貌,一些市民戏称贵港是“一座农民城”。为了改变这一面貌,贵港以建设“现代化内河港口及富有南国特色的生态宜居园林城市”为目标,大胆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策扶持、贷款起步、滚动发展”新思路,走出一条“以城建城、以城养城、以城兴城”的建设之路,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地级贵港市成立前,全市城区人口约20万人,中心城区面积约为18平方公里,到2010年,城区人口已达50万人,是1996年的2.3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1.72平方公里,是1996年的2.9倍。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5.31亿元,是1996年的85.5倍。城镇化率由1996年的23.3%提高到2010年的38.1%。2010年全市园林绿地面积2116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270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率为26.19%,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82.85%。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996年的38.5%提高到2010年的45.21%。
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连接城乡,一个个新农村与青山绿水相映生辉。历经十五年沧桑巨变,贵港的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世纪广场充分展示了贵港的形象与魅力;广电中心大厦、邮政大厦、电信大厦、联邦国际、中银大厦等高层建筑彰显了贵港初具现代都市的气息;普罗旺斯、国际新城、盛世名门等成为理想舒适的人居环境的商住小区;广汇东湖、港宝商贸街、凤凰城等旧城改造的成功实施,让老城区充分展示了新魅力。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加快推进“城乡风貌改造工程”,努力探索城乡管理新路子。随着马草江生态公园、南山公园陆续建成或改造完毕,(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
贵港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贵港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