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潘大林邓双
麦秆草帽下,是一张被阳光晒得黝黑的脸,灿烂一笑,露出两排雪白的牙齿,脚上的拖鞋、身上的衣服,还有那双结实的手,都沾满了泥土。
“这是我们的技术总监小黄,江西老表,我的大学同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在郁江边上的一块菜地里,谭仲清向我们介绍这位外貌和穿着都酷似农民的年青人。其实,小谭的穿着打扮也跟小黄差不多,与旁边种地的村民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我们在菜地里转了一圈,小谭和小黄边走边介绍情况。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他们租种了周边的两百多亩土地,种下苦瓜、西瓜、辣椒等作物。五十多亩辣椒已长成了一簇簇的绿,结出了一只只黄绿色的小辣椒。小谭上前摘掉那些小辣椒,我们看着觉得可惜,小谭解释说这是初次打的,不能要,等到第四叉茎上打的再留下,才能长得个大饱满,才有好产量和好价钱。年景好时,每亩辣椒产值可达上万元。
我们略一心算,五十亩辣椒产值就是五十万!
说到有关技术性的东西,小谭和小黄兴致勃勃地从土壤的具体要求、蔬菜种子的选择、滴灌管道的铺设,说到除草剂的合理使用,一套一套,真不愧是专业人士!
小谭是瓦塘乡福新村滩平屯人,和小黄都是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现海南大学)的毕业生,曾在外地打拼多年,年薪都在十万以上,但他们放弃了优厚的待遇,一起来到小谭的家乡创业。当时,小谭父母强烈反对,邻里侧目而视,都说他放着西瓜不要捡芝麻,辛辛苦苦读了那么多年书,再回到老家种田,当初何必去读那么多书?
小谭没作太多的争论,他知道农民看重的是事实,要改变父母和乡亲们的看法,就必须拿出成果来,让他们知道种田种菜必须有科学技术,种田种菜一样可以创造财富。他们先后投入了20多万元,租种了乡亲们的两百亩土地。这是靠近郁江边的一块宽阔平坦的水田,水泥硬化公路横穿其间,耕作、排灌和交通运输都十分方便,每亩每年租金300元。“要是在海南,这样的田地一亩租金至少要八百元,人工一天也要上百元。老家的耕种成本比海南低多了,我正是看中这一点,才决定回到这里来创业。”小谭说,“只是由于刚刚开始,加上干旱等原因,除了人工、地租、肥料等成本,我们种了一年菜也就平了个本。我们请了几十位农民工,每人一天四十元,多的时候一个月就要发几万元工资。”
创业正在起步,困难大,问题多,但希望同样很大。“我年底还准备种一批马铃薯,别说北方的马铃薯有多么便宜,但要是运到贵港,运费成本就会大大增加,肯定没有我们本地产的优势大。”小谭充满信心地说,“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我要将周围的土地都租过来,发展成数千亩的大菜园,形成一定规模,成立产供销一条龙的蔬菜公司,让父老乡亲都成为能在家门口上班的农业工人。希望你们媒体帮忙呼吁一下,看看能否获得相关政策、资金的支持,前景就会更可观了!”
新闻推荐
...
贵港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贵港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