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桥寨路,庞寿平(右一)和工人一起在公路上灌缝,确保公路畅通。本报记者 谢静翔 通讯员 李永
冬日的阳光暖暖的,然而,对于长时间在户外作业的人而言,持续的阳光照射依然会让人感觉有些吃不消。
晴也好,雨也罢,每天7点左右,庞寿平就出发了。在养护路上坚守了25年,使他对公路有着特殊的情结。如果哪天不到公路巡察巡察,他会感觉浑身不自在。认识他的人都说他是“劳碌命”,他听了一笑而过:公路养护的工作是何其重要!如果因养护不及时,车辆在过往时发生意外,后果将不堪设想。正是凭承着这种理念,在平凡而枯燥的养护路上,他甘当公路事业的“铺路石”,无怨无悔。
“拾头拾尾”的工作
头戴一顶破旧的草帽、黝黑的脸、粗糙的大手,这是记者11月17日在港南区桥寨路(即桥圩至浦北寨圩路段)看见庞寿平的第一印象。同行城区公路局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庞寿平是港南区八塘养护中心站一名养护工,现在负责港南区桥圩至浦北寨圩、木梓龙联至百合共47.8公里的公路养护工作,工作量可见一斑。记者正想看看庞寿平是如何做养护工作的,不料,听说来的是记者,他反倒拘谨起来,咧着嘴憨憨地笑着:“都是些‘拾头拾尾\’的工作,没什么好写的!瞧,就乡下人一个,衣服到处是油漆印子。”他这么一说,反而让人觉得亲切。
什么叫“拾头拾尾”的工作?据庞寿平说,所谓“拾头”,是指拾掇一天工作所用到的油桶、石渣、石灰、油笔等工具。因为养护工作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工作交叉重叠在一起,用庞寿平的话说就是:“见工做工。”即如果公路上出现裂缝,就要进行灌缝,如果出现的坑比较大,就要进行补坑槽,如果公路的路肩被雨水冲刷,则要进行修整路肩的工作。此外,还要进行粉刷路树、清理水沟、清理路面等,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从早上7点出发到晚上6点左右收工,这时,庞寿平开始了“拾尾”的工作,巡察一下公路上的路况后,再把所有养护工具搬上车。
千钧一发的时刻
在养护路的日日月月里,给庞寿平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两件事。一件是去年大年初一发生在广济桥上的事情。因前段时间雨水较多,公路的泥沙很多,而广济桥是连接桥圩至木格的必经之路,因桥面泄水孔太小,容易堵塞,造成桥面积水,保持公路的畅通尤为重要。牵挂着这一点,庞寿平马不停蹄地来到了广济桥。果然不出所料,由于连日雨水不断,广济桥的桥面积满了水。庞寿平不敢怠慢,立即停车,设好安全标志后,尽快疏通桥面泄水孔,并铲除桥面上的积土,避免了桥面因雨天路滑出现交通事故,确保群众安度春节。
还有一件是发生在去年6月21日的事情。受台风影响,港南区木格镇普降暴雨,庞寿平担心以白眼砂泥为主的公路边坡因雨水冲刷易塌方而造成公路水毁,影响交通安全。当天早上6点,他就开始巡路,当走到浦北寨圩至贵港桥圩公路7公里加200米处时,发现该处山洪很大,且涵洞排水伴有砂石,凭多年的工作经验,小涵洞是满足不了大山洪的排水需求的。庞寿平连忙下来察看,这一看把他吓坏了:路面完好无损,而桥下因雨水冲刷,路面水泥板下的路基已被山洪冲空长达10多米,路面已不能负重。当时,一辆运砂大货车刚好想要通过,硬是被他拦了下来。当得知路基已被洪水掏空,公路出现险情不能负重后,该车司机紧紧握着庞寿平的手连声道谢。
险情就是命令。庞寿平立即在公路两旁设置警示标志,同时向主管单位领导汇报情况。很快,城区公路局的相关领导赶赴现场,及时处理险情,最终化险为夷,该处水毁没有造成人员、财产损失。当时,领导对庞寿平坚守岗位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称赞。
“老庞”的昵称
在采访中,工人们都说:“老庞(指庞寿平)脾气很好,工作很负责,比如灌缝、修整路肩和清理塌方,他都亲力亲为,马虎不得。”平时,工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老庞”。
港南区桥圩至浦北寨圩,木梓龙联至百合共47.8公里的道路养护工作,一天之内如何做得完?庞寿平向记者展示了他的秘诀——“坦克”。记者正纳闷,“其实就是一辆破旧的养护工程车。”同行城
区公路局的负责人补充说道,记者一听笑了,庞寿平也笑了。工作中还有笑声,这是庞寿平工作时的一点调料。
据了解,庞寿平所养护的公路路线长,路况十分复杂,工作起来难度很大,但庞寿平却兢兢业业,毫无怨言。
“工作起来就像‘老黄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人们和城区公路局的领导对庞寿平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这正是他25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奉献在公路养护工作最生动的写照。
新闻推荐
...
贵港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贵港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