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东湖地区一直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优美的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为之吟诗作赋,在东湖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美妙的诗句,同时也为东湖文化增添了一笔笔靓丽的诗篇。
东湖水清柳翠,垂杨满湖岸,水色天光相映得彰,故东湖很早就有“贵港明珠”之称。清代贵县人陈芝诰有诗云:“东湖湖水生绿波。东湖湖柳翠线拖……西山方竹通不圆,山川灵气产奇节,奇节应共东湖传。”
东湖之美似妙龄少女,若嗔若羞,脉脉含情;东湖之幽,又似深闺秀房的少妇,喜忧参半,等待情郎的归来。古人把东湖的“莲塘夜雨”定为贵县八景之一。旧贵县八景诗云:“紫水滔滔下县城,思湾夜渡送还迎。南山米洞僧余饭,北岭仙旗子满坪。铁巷朽榕生木叶,银塘夜雨长荷英。西山方竹饶天籁,东井渔歌唱月明”。“东井渔歌”也是东湖有名的传说,清版本《古今图书集成》第1440卷有一首诗云:“鱼歌隐隐唱龙桥,古昔仙人水上箫。倾耳箫声何处是,荷香无数人诗飘。”
传说东湖之水从怪石涌出,又由石底流去,人们不知水从何处而来,又从何处而去。故当时有诗描写东湖的传说:“深随石窦千寻去,远自云峰万里来。”此外,民间还传说东井直通西门石坑,由县堂而过,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样的民谣:“贵县四山全,只因东井穿,东井若不穿,三科中一元。”贵县人沈希仪为明朝贵州总兵,都督同知(从一品),加镇国将军,一次回到家乡听到了这个传说,半信半疑之际,命人运石填平东井,使得水不再流出,积聚成多,逐渐形成今日之东湖。后来果然应了民谣所言,至清代贵邑竟出了李彬、宋运新、黄辅清、林芝龄、林廷选、林翰清、梁佩祥、林乃柽等8名进士,创贵县自科举以来未曾有过的奇迹。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被贬海南时,为寻访有名的梁孝子,曾从藤县折到贵县,在梁孝子的故乡边东湖一游,并在东井边写下“东湖”二字。到过东湖的苏东坡也曾写有荷花的词:“荷花媚·荷花——霞包霓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好红红白白。每怅望,明月清风夜,甚低迷不语,妖邪无力。终须放,船儿去,倩香深处住,看伊颜色。”
苏东坡写过的描写荷花的诗句,最有名的莫过于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现在,这些诗句都被写在东湖边市民广场的灯柱上,每天市民和游客阅读这些优美的诗句,感受东湖无边的美色。
贵港籍近现代著名书画家梁岵庐在桂林画荷花时,想到贵县家乡的井塘,不由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也题诗云:吾家亦有旧苔矶,容易秋风尚未归。遥忆谢池烟雨里,藕如儿臂鲤鱼肥。
现在,东湖“莲塘夜雨”景区边的一块石头上,又刻上了一首时人所作的“东湖赋”,这首赋详细地介绍了东湖的历史和景观,词句优美:“夏末秋初,碧叶连天,清风印日,清风醉述,秀景迷人。”
读到这样清新秀逸的诗句,仿佛东湖柳绿花红、荷香扑面的景象就在我们的眼前。东湖整治项目完成之后,东湖将变得更美丽动人,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墨客前来吟诗作画,为东湖增光添彩。
新闻推荐
...
贵港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贵港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