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速
最近,我品读了潘大林近十年创作的散文作品,惊喜于他作品的真挚、大气的美质。这种散文的美质,在他的作品集《风雨荷城》中演绎到了一种新的艺术高度,他将自己丰富的人生体验、人格品质、博大情怀与理性精神融和起来,给读者以历史、现实与明亮的思考和启迪。
真情是散文最富有生命力的因素。他的真情是从血液中生发出来的,彰显出真情的纯美。上世纪90年代,潘大林是以小说享誉文坛的,他的小说先后获广西区人民政府颁发的文艺创作“铜鼓奖”和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主办的“庄重文文学奖”。正是得益于他小说创作的丰富经验和深厚功底,他常常以小说中耐人寻味的场景和画龙点睛的刻画,抒发真挚情感,强化了散文的情致美,有一种扣击心灵的美学力量。
潘大林的小事件、小题材散文,往往是理性思考的真知灼见,体现一种批判或褒扬的高度和精神,完成了“小我”思绪向生活和人生领悟的过度,实现了大度的理性思考和精神升华。他的散文集《最后一片枫叶》写的大多是小事件,但是可以从中读到生活的理念和自信,以及对生活、人生把握的深邃洞察力。他这种哲思和对生活的认知态度,彰扬的是大气的人格美,给予读者许多有益的启示,让心灵得到一次净化。比如《怀念乌鸦》、《与死神擦肩而过》、《幸福也是毛毛雨》、《一个农民的挽歌》、《渴望精致》等篇章,以个性化的理解来解读社会和人生,特别是《与死神擦肩而过》一文,对人生与生命的大彻大悟,体现作者对人生、人世、社会和自然的深刻而独到的理性感悟以及一种哲思美。
行文随意舒展的品质,以及宽阔而大气的艺术场景,是潘大林散文的一大艺术特色。散文家李广田在上世纪40年代说过:“因为写散文成了习惯,习惯既久,就容易失之于不能展开,不能壮大,不能表现宽阔的场面,不能处理繁复的事件,这种短处以受于诗人的散文影响为较多,而小说家的散文则是比较可免于这种影响。”大林的散文作品,以其开放、外向的思维和精炼的描写与叙述,常常创造出场景的厚实感和时空的宏阔感。他的《秋日还乡》、《最后一片枫叶》、《杨梅纪事》等散文作品,是表现时空纵深的审美新质的代表作。
著作颇丰的大林,除出版多部小说集外,他先后出版了《牧野之风》、《天国一柱李秀成》、《最后一片枫叶》、《风雨荷城》等散文类作品集。他近年出版的《风雨荷城》是广西城市传记丛书的贵港卷,其散文的抒情特质更为明显,抒情性更为强烈。该作品集构思精妙、匠心独具、立意高远,着眼贵港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从布山历史文化、历史人物、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等方面的细处入手,以作家的智慧与敏锐深入挖掘贵港2000多年的历史人文资源,展现荷城风采,凸显人文精神。该作品集构思的大气、题材的大气和语言的大气,集中体现在作者思想与精神的大气,以及散文语言的朴实、简练,且畅达而富有张力的特色,彰显雄壮美、厚重美、深邃美和激越美,迸发出智慧火花和思想的光泽,呈现一种启人心智的理趣美和感动心灵的艺术美。赞美贵港拥有八桂最广阔的胸怀和一种无私奉献精神,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在曲折中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文本不仅是人们了解和认知贵港及广西古代历史的文献,而且还是传记写作的一个范本。
在阅读大林作品的过程中,我感觉到大林散文创作艺术成就和文本意义是大于小说创作的。这种“大”不是散文写作比小说多,而是在于其散文写作的艺术创新和文本的示范性。我从他的散文集《最后一片枫叶》中看到,他散文创作有一种明显的艺术嬗变,在弥补了前期散文创作一些不足的同时,形成了他散文的大气品位和风格,并且在《风雨荷城》中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潘大林在散文创作中秉承小说艺术表现手法的优势,是形成其散文大气的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为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的潘大林,以他的创作实力与探索,以及不断推出新作,无疑给转型时期的文坛注入了一股春风。我以为,潘大林的散文创作和散文探索实践,收获是丰硕的,意义也是深远的。从他作品的文本意义上来看,本身就具有一种导向功能。然而,潘大林散文创作现象和散文艺术特色,目前还没有引起文学界和评论家应有的关注。我想,在散文创作中秉承小说艺术表现手法的优势,应当成为他散文创作的一种方向。
新闻推荐
...
贵港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贵港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