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莲藕的李天养。
朱和娇在石羊塘市场卖了10年蔬菜。
为了照顾老人,黄幼晴只能在家门口卖菜。本报记者 蔡恒敏 见习记者 黄楚程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都与蔬菜打交道,每天都往来奔波于家庭和市场之间,吃苦受累多,睡觉休息少,他们的工作很好地诠释了“披星戴月”这个成语。在城市里,他们似乎不太受关注,但城市里的每一个人每一天都离不开他们。他们就是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蔬菜零售商。近日,记者走进菜市场,体验他们卖菜生活的点点滴滴。
从每天赚10元到赚200元
1月1日凌晨3点多,寒气逼人,覃塘区蔬菜批发市场已经热闹起来了,此时,正值蔬菜交易的高峰,市场内灯光昏暗,一辆辆载着蔬菜的车辆鱼贯而入。身材娇小的朱和娇好像感觉不到寒冷,也感觉不到劳累,和其他菜贩有说有笑,穿梭往来,从一个个菜贩商那里批发各种蔬菜。这是她一天工作的开始。每天,她要从这里批发500多斤蔬菜运往贵港城区。
朱和娇来到石羊塘市场的时候,已经是早上6点了,她把所有的蔬菜都清洗一遍,再把它们分类摆到摊上。这时,已经有人来买菜。她于是一边整理、摆放蔬菜,一边招呼顾客。到了早上7点,买菜的市民多起来,她麻利地称菜、收钱、找零钱。朱和娇的菜摊任何时候都是整齐干净的,西红柿、马铃薯、芥菜、生菜……10多个时令蔬菜品种分类摆放得井井有条。有时候顾客会把蔬菜翻得很凌乱,朱和娇总是及时整理好。
直到中午11点过后,朱和娇才有空跟记者聊起她的卖菜生活。
朱和娇现住覃塘区覃塘镇谷罗村,10年前,她在市区石羊塘市场租了一个摊位卖蔬菜,每天凌晨3点就起床,从覃塘区贩蔬菜到贵港城区石羊塘市场卖。刚开始的时候,她骑一辆自行车,拉着100多斤的蔬菜,踩1个多小时才到城区。
“每天都是借着过往汽车的灯光骑自行车来。常常是骑了很久,在路上都没遇到人。冬天的时候,骑到市场,手都僵了。”朱和娇回忆道。她说,那时卖菜利润薄,而且蔬菜品种不多,菜卖得很少,有时候一天才赚10元钱。但朱和娇没有放弃,仍然每天从覃塘区贩菜来卖。下雨天,她就穿上雨衣;大冷天,她就多加两件衣服,10年来从未间断。
朱和娇在石羊塘市场卖菜时间久了,渐渐有了一大批老顾客。现在,她每天都卖出500斤左右蔬菜,能赚200元左右,多的时候,一天可以赚300多元。现在她也不用骑自行车了,每天进够蔬菜后,就坐班车来。
由于要守一整天,中午朱和娇不回家,常常是吃一个粽子或者几个馒头当午饭,有时就用压力锅在摊边自己做饭吃,蒸一个鸡蛋或者一根腊肠下饭。
朱和娇告诉记者,刮风下雨、寒冬酷暑都不可怕,她觉得最辛苦的是睡眠太少。朱和娇说:“每天凌晨3点起床,回到家后已是晚上8点。吃了饭洗完澡,收拾一下家务,睡到床上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每天只能睡5个小时。”
朱和娇今年45岁,孩子已经长大成人。按理说,她可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了。但她说,趁现在还能干,就多干点。10年来,她风里来雨里去,来回于覃塘与贵港城区之间,把新鲜的蔬菜送进贵港市民的菜篮子。朱和娇说,她起早摸黑挣的是辛苦钱,但是很快乐,很踏实。
自产自销,卖藕有方
“老李,帮挑几根莲藕。”“煲汤的还是炒的?”老顾客来买莲藕的时候,李天养总是不忘问一句。黝黑的脸,一双手布满裂口,一条围裙沾了不少泥,笑呵呵地招呼每一个来买莲藕的顾客,这就是卖藕人李天养。憨厚的李天养在市区安居市场卖莲藕已经13年了。
李天养家在覃塘区覃塘镇珠砂村,祖辈有种植莲藕的传统,覃塘莲藕远近闻名。“以前种得很少,留够自己吃外,拿出去卖的只是补贴家用。现在我自己种了5亩多,全部销往贵港城区。”李天养说。
1998年,安居市场还没有建好,李天养已经在还是盖棚的小市场里卖莲藕了。安居市场建好后,他在市场内租了一个摊位专门卖莲藕。由于他卖的莲藕既甜又粉,而且他又是个老实人,童叟不欺,从不短斤缺两,附近的居民都喜欢在他那里买莲藕。
由于家在覃塘区,为了尽早赶到市场,每天凌晨5点钟李天养就起床了。装好一小型货车莲藕,拉到安居市场的时候,大概6点半左右,在整理、摆放莲藕的当儿,已经陆陆续续有市民来买莲藕了。李天养把莲藕分等级出售,大的卖2.5元一斤,小的卖2元一斤。上午7点至10点,是李天养最忙的时候,常常忙得几个小时都顾不上喝一口水。李天养的摊档上午营业到12点多,过了买菜的高峰期后,他随便吃点东西就回家挖莲藕,或者好好休息一下。下午4点,他的儿子再出来看摊。
提起卖菜的辛苦,李天养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冷点累点不怕,就怕没有收成。”所幸的是,这几年来,他自产自销莲藕,收入还算不错。如今,他自家种的莲藕常常不够供应,货源紧张的时候,他就从覃塘区贩藕来卖。“现在每天可以卖出莲藕700至800斤,周末和节假日可以卖1000多斤,最多每天可以卖5000斤。”
多年种藕的经历,使李天养摸索出了卖藕的门道,不论市场怎样变化,他种的莲藕总能卖出好价钱。
每年7、8月份,正是莲藕生长旺盛、藕体长成的时候,这时的藕颜色雪白好看,吃起来又脆又嫩。由于这时挖藕产量较低,绝大多数藕农舍不得挖。而李天养则不同,他专门瞅准鲜藕基本无人卖的空档,分批挖藕上市,很受欢迎。他还把成熟的莲子采下来,和莲藕一起运到市场,一举卖个好价钱。中秋节过后,天气慢慢转冷,莲藕市场十分活跃。李天养看准这些有利因素,请人帮忙挖莲藕,每天都要销售近千斤莲藕。一直忙到来年的清明节过后,莲藕过了收获期,李天养结束一年的生意,开始他的“假期”,同时,也到了种莲藕的时候了。“我们平时都是没有休息日的,只有清明过后在家种莲藕时,可以稍微休息一下。”
为了老人,家门卖菜
黄幼晴是在石羊塘社区自己家门口摆摊卖菜的。
凌晨3点,迎着凛冽的寒风,她一个人蹬着三轮车赶往三合市场批发蔬菜回来。“要是去晚了,就进不到新鲜的菜了。”她说。
蔬菜批发回来,经过简单的清洗,等到黄幼晴把所有蔬菜都整整齐齐地摆放好后,已经是早上6点多。她从家里拎出一张小板凳和一桶清水,在门口坐下来,一把把地分拣蔬菜,将破烂的菜叶摘掉。冬天的早晨,天气很冷,黄幼晴的手长时间浸在水里,不到一会儿工夫,手就冻成了紫红色。“做习惯了,不觉得冷。”黄幼晴一边拣菜一边笑着说,“现在已经很好了,以前在外面摆摊更辛苦。在家门口卖,不用跑来跑去,省了不少时间。”
现年43岁的黄幼晴,卖了将近10年的菜。以前她一直在农贸市场摆摊子,近几年,为了方便照顾老人,她把菜摊子搬回了家门口。“能养活自己,照顾家里的老人,我已经很满足了。”黄幼晴笑着说。
黄幼晴的儿子已经上初中,丈夫没有工作,家里的花销全靠她卖菜的收入来维持。以前公公、婆婆还能帮着做饭,现在两个老人均已80多岁,她一个人既要卖菜又要做家务。
分拣完蔬菜,把摊子收拾停当后,黄幼晴进屋去熬了一锅玉米粥。家人一大早起来,就可以喝上热腾腾的粥了,但是,她自己却不能停下手里的活,因为这时附近送孩子上学的居民开始多起来,很多人都习惯在送完孩子回家的途中顺便买菜。忙过这一阵,已经是上午9点多,这时她才闲下来,把早上熬好的玉米粥重新加热,开始吃早餐。
吃过午饭后,黄幼晴习惯进屋休息一会儿,但蔬菜还是摆在门口,所以她时常被买菜的邻居拍门叫醒。
“她的菜新鲜干净,我们都喜欢在她那里买。”一个大妈一边拣着菜心一边说。黄幼晴熟练地把青菜称好递给大妈,说:“我就是看不惯脏脏乱乱的,东西整齐干净,自己看起来也觉得舒服。”
公公、婆婆年纪大了,黄幼晴下午5点多就要给他们做饭吃,而这时却是她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候,洗菜、拣菜、称菜,每天都要重复无数遍。直到华灯初上,邻居都已买菜回家,她才能收摊。把菜摊收拾好,打扫好卫生,已是晚上8点多。她把剩饭热一热,简单地炒点菜,就算是晚饭了。
尽管卖菜辛苦,但黄幼晴很乐观,她说:“我不算苦,你看看市场里卖菜的人,大家都是一样的。”
新闻推荐
...
贵港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贵港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