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光中的新世纪广场。(陈榕玲摄)
贵港市区金港大道一景。(陈榕玲摄)本报记者 唐念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节期间,许多在外工作或学习的荷城人纷纷回来与家人团聚,共庆新春佳节。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让他们感到惊喜和自豪。
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贵港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一年,一个个民生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一幢幢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的区间公路纵贯东西南北……在广大建设者们的辛勤劳动下,贵港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一个充满时代气息的现代化、生态化城市初具规模,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公园风景美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生活在荷城的普通市民来说,或许对家乡的发展变化早已习以为常,一时感觉不到新奇的所在,但对于一名离家游子来说,家乡的种种变化不仅清晰可见,而且非常明显。黄一桓就是这样一个对荷城变化感受深刻的家乡人。
“5年没回来了,贵港建设发展得真快,特别是马草江、东湖,真漂亮啊!”这是在江苏徐州一家电器公司打工的黄一桓回家后的第一印象。他2007年大学毕业后就留在徐州打工,经过几年打拼,现在已经成为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今年回家过春节,他为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欣喜不已。与徐州相比,黄一桓觉得家乡的年味儿更浓。“变了,变了。原来的瓦房不见了,变成了幢幢高楼,还有小桥流水、游泳池和音乐广场,东湖更漂亮了。”黄一桓回忆,以前的东湖,周边的街道又小又乱,湖水又脏又臭,特别是夏天,气味更难闻,现在湖水变清澈了,处处绿意盎然,亭台楼榭、休憩长廓、观景木栈道以及精美的雕塑无不显示出别样的景致,美不胜收,和以前相比,真是天差地别。
“昨天还去了马草江公园逛,那里的风景太美了!”黄一桓说,以前在家的时候,记得西站对面就是一块荒地、垃圾场,谁会想到现在变得这么漂亮,进了公园之后都不想出来了。草地是那么宽,游乐场是那么大,过山车、摩天轮、滑冰场应有尽有,真是一个现代化的公园!“听说民族公园也开放了,那里的景色也很美,我一定要去逛一逛!”说起家乡的变化,黄一桓的脸上溢满了笑容。
家居大改观
许多像黄一桓一样的返乡游子,重新踏上故土,看着贵港的点滴变化,由衷为家乡的发展而高兴,都希望今后有机会能够为家乡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嫁到湖南7年的李晴今年回来省亲时,竟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了。她兴奋地说:“这‘忘本\’的感觉太好了!”
李晴的家原本住在港南区木松岭,昔日低矮昏暗的平房如今都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李晴自然一时难以适应发生巨变的现实,特别是当她站在自家窗前环视四周那一栋栋崭新的楼房时,那种今非昔比的悬殊反差,着实令她不得不感叹家乡的惊人变化。
“谁不愿说家乡好,但这话早在7年前我是绝难说出口的。”李晴说,以前在家住时,虽然家里的条件不错,可就是出门的路“太烂了”。晴天坑坑洼洼,雨天一片泥泞,“尤其是到开春时,外出总要拎双鞋,出门穿水鞋,淌过泥泞路后,再换上手里拎的干净鞋。而且家附近都是些平房和棚户区,卫生环境极差,垃圾随处可见。如今,周围的家家户户都住进了宽敞的楼房,有些还住进了高级小区,路不但修好了,而且非常干净整洁,彻底告别了以往的生活窘境,现在心里敞亮多了,这也是促使我此番回家的原因之一。”李晴说,当她在电话中听父母说生活环境变化很大之后,总想回家看看到底是怎样一种变化,“说实话,眼前的景象,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不仅破旧的平房变成了崭新的楼房,大家还生活在一个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现代化小区,这是万万没有想到的。”
李晴告诉记者,她7年前在湘潭大学毕业后就留在当地工作,结婚后,由于家庭和工作的原因,很少有时间回来,过年过节也只是把父母叫到她那边一起过,现在湘潭正在进行棚户区改造,成果非常显著,“但我绝对没想到,家乡的发展步伐竟也如此之快、标准如此之高。面对家乡的变化,作为一名贵港人,我感到骄傲与自豪,真希望自己也能为家乡的发展做些贡献!”一番感叹后,李晴还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除了居住环境有了显著变化之外,家乡的空气也清新多了!”
商城店铺旺
“那边是哪儿呀?”“我也不知道,家乡变化太大、太快了!”梁晨一直在广东东莞打工,家住覃塘区樟木乡,虽然每年都回家过年,但有好几年都没到贵港城区来玩了。年前腊月廿七,他带上宾阳籍女友小田回来过年,本想尽地主之谊,给女友充当向导,但对贵港市区的变化,他也不太熟悉。记者临时为这对恋人充当了一回向导。
“那边是民族公园,前面是一块荒地,再过去就是盛世名门小区,再往西边走,就是荷城中学,还有博物馆新址、职业学院。”
“原来是这样啊!变化也太快了!”听完记者的介绍,梁晨在惊叹的同时,也兴奋地和记者说起了自己眼中贵港的变化。
“广场这边的变化真是大啊,单是逛街,什么东西也不买,心情也是愉快的。”梁晨说,早上在旧城区步行街那边逛,印象中的步行街和凤凰街一直是贵港城区最为繁华的地方,但临街建筑和店面都没有档次,与“商业黄金圈”的称号一点也不相称,如今,步行街和凤凰街像换了新装,整洁的街道、规范的店招,看上去就赏心悦目。“城市更具有人性化了!主要街道都安装了隔离栏,中山路、荷城路、金港大道、江北大道等主干道也拓宽了许多。”说起家乡的变化,小梁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早上和女友在步行街闲逛时,发现昔日破旧、窄小的店铺已华丽转身为“城中城”——中心广场。“中心广场里的大型超市、品牌商店应有尽有;特别是凤凰二街,商铺和超市更是令人眼花缭乱。”梁晨说,以前不到一个小时就能把这两条街的每家店铺都逛个遍,现在要逛完这两条街,至少要半天时间。
出门路路通
“才出去这么几年,贵港的变化真是不敢想象!”家住港北区港城镇蓝田村的周玉珍老人告诉记者,2005年她到广州帮女儿带孩子的时候,他们家周边的地段都还没开发,没有马路,更没有公交路线,出行很不方便。
现在公路都修到家门口了,周边的楼盘渐渐多了起来,马路全面提升档次,进行了加宽、硬化处理,还增设了公交站点,出行更加方便了。“民族公园就在家附近,这回,饭后就有地方去散步和锻炼了。”周玉珍说,和前几年相比,贵港这几年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除了环境变好以外,更重要的是出行方便。过去提到蓝田,很多人的反应都是“远”、“偏”,路更难走,要先到191路口找车,再到蓝田街,还要走一段“烂”路才能到达。现在修建了中山路北段,北环路也开通了,拉近了蓝田和市区的距离。看着这几年的变化,她说,相信贵港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这几年贵港的交通状况,确实改变了很多。”今年已72岁的赵贵坤和记者聊起贵港的变化时,乐呵呵地说。2003年,随着兴业至六景高速公路贵港段的建成,贵港到南宁只需要1小时40分左右。在赵老的记忆中,之前至少需要花4个半小时的时间。对于贵港市交通的变化,赵贵坤感受颇深。
“贵港过去只有一条大河,公路非常少,我们所有的对外交往,几乎都是靠这条大河。1955年,铁路通到贵港,那是我们感到非常稀奇的事情。”赵贵坤回忆说,改革开放前,我们很多货物几乎都是靠水路运出去的,但是当时码头的吞吐量非常有限,很多货物难以运出去。而且,当时贵港很多地方的公路都是泥巴路、沙石路,晴天的时候,车子一跑起来便灰尘滚滚;雨天时,路面坑坑洼洼,车辆寸步难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国省干线公路通车总里程已增加到1000多公里,贵港市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赵贵坤说:“现在公路四通八达,到广州的,到南宁的,到柳州、北海的,区内区外,整个交通非常便利,很多道路都从原来的低级路变成高速公路了,高铁也准备通车了。现在你什么时侯想去什么地方,随时都有车坐,不仅仅是火车,汽车也非常方便。”
新闻推荐
...
贵港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贵港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