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秀挺拔的罗泊湾宝塔。本报记者 陈榕玲 摄影报道
罗泊湾宝塔,原名安澜塔,又名漪澜塔,位于港南区江南街道办罗泊湾小区旁,北临郁江,是贵港市公布的第一批7个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宝塔坐南向北,为八角形空心九层叠涩密檐式砖塔,高约30米。底层墙体厚1.9米,周长36.63米。塔基为青石条,塔身从下至上逐层收缩变小。八角形的塔身上一共开有35个塔窗,每个窗的形状都不一样,有的像画扇,有的似梅花,有的如葫芦,有的像一只眼睛……使得安澜塔在庄严气派的基础上更增添了艺术美感。宝塔的塔门也不是中规中矩的传统四方形门,而是把上半部做成加高的拱门,像半只葫芦状,使整座塔门显得更宽敞,更有美感。
如今,在塔门额上还能依稀看见“漪澜塔”三个字。陪同记者采访的罗泊湾小区主任姜祝庆说,塔门两边原有一副对联:“撮土为山培地脉,引人成事补天功。”
据清光绪《贵县志》记载:“安澜塔在县东5里罗泊湾,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知县林大宏建。”据传为官清正、博学多才的林大宏有感于贵县从唐代由郡改州,到明代又降州为县,政治地位逐代下降,且历代州官、县官普遍官运不济,便与县衙师爷分析原因。两人一致认为:贵县这地方虽然水路通达,但水患不断,一遇洪涝灾害,往往颗粒无收,民不聊生。要使地方经济兴旺起来,首先必须治理水患。如何才能消除水患呢?通晓风水地理的师爷陪着林知县绕贵县东、南、西、北四处观察,得出结论:贵县东有东山,南有南山,西有西山,北有北山,惟独中部缺了一座中山,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算来,少了一行,必须以人力造起一座中山来“培地脉”、“补天功”,最终造了一座高塔,以塔代山。民众命塔名为“安澜”,意为塔镇郁江波澜,使之不再为害民生。但林知县却起了另外一个名字:“漪澜塔”,让人刻于塔门之上,意为以塔镇江,使凶险的洪水化为善美的浪花。
罗泊湾宝塔造型清秀雅致,挺拔矫健,有一股直冲云天的气势,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古代建筑。可惜由于长年无人管护,塔内各层木板和塔门的木料都被人偷走了,仅在第五层还残留有一些木梁,塔身外壁的青砖也被撬出不少残口。记者走进塔内时,听到一阵“喳喳”的鸟叫声,循声找去,发现是一只刚长绒毛的八哥雏鸟在无力地挣扎着。姜祝庆说,他经常能捡到一些这样的小鸟,拿回去养大了又放飞。原来塔身和塔顶长满了小杂树,鸟儿在树上筑窝,塔高风大,一些雏鸟就从塔窗掉进了塔内。
新闻推荐
...
贵港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贵港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