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摩登 农柏华 唐念实习生 陈婉 刘影娟
近年来,贵港市将乡镇敬老院和村级五保村建设项目列入重大民生工程,建设了一批敬老院和五保村。目前,入住敬老院和五保村的五保老人的生活现状如何?他们的晚年生活是否得到了充分保障?近日,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走访。
不同的模式 不同的生活
8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覃塘区三里镇敬老院,“今天的猪脚真好吃,肉软,能咬得动。”75岁的五保老人黄彩朝笑着说。他眼睛虽然盯着电视机,但却没耽误吃饭,夹菜入碗,送饭入口,吃得津津有味。
在敬老院走廊外,85岁的黄玉秋和87岁的盘玉群并排坐在一起,边吃边商量着饭后上街买生活用品的事宜。在院子里的大树下,两位早早吃完午饭的老人已经摆好了象棋,正在聚精会神地移动棋子,院子里的其他老人各自也有自己的活动。
据该院管理员杨荣盘介绍,老人们开发了院子后边的一块荒地种菜,淋水、施肥、除草都不误。其他时间或看电视、看书,或下象棋,或外出串门逛街。
8月6日,记者来到港北区大圩镇敬老院,只见院子里的老人们,有的在闲坐纳凉,有的在看报纸;厨房门前,管理员黄佐才和两位老人一边拣菜一边说笑着。
据了解,根据供养标准,每位五保老人每月补贴大米30斤,分散供养的老人每月人均补贴160元,集中供养的则每月250元。
说起吃饭问题,已经80多岁的覃胡养很是满足。“管理员煮好饭菜,每天两餐少不了肉的。”将近100岁的老人覃碧莲则表示:“我的眼睛基本看不见东西,行动不便,都是管理员送饭过来。”
根据供养管理要求,每10个五保老人就要配备一名管理员。在大圩镇敬老院,黄佐才就担负着照顾老人饮食起居的任务。黄佐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政府每月给每位集中供养的老人补贴250元,其中70元用作水电、日用品消费,105元用作伙食费,剩下的75元就是老人的零用钱了。”五保老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港南区木格镇平悦村采用的则是另一种管理模式。
记者走进平悦村敬老院,厨房内,91岁的梁规荣(音)老人正在自己的灶台前烧火,看到记者到来,他马上放下手中的柴草,与记者聊起来。老人年长耳背,话音不清,但思维还算清晰。
“我在煮米粥,放了点酱油,撒点葱花,算是今天的伙食了。”梁规荣老人说。
记者注意到,厨房内用简单的砖头堆砌成一个灶台,上面只有一个锅头。记者数了一下,共有7个小灶台,各个老人固定使用一个。
“每人每月300元补助全部发放到老人手中,由他们自由支配。”木格镇民政办谭主任说,现在敬老院基本都是采用这种模式,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东西。之前他们也曾采取集中开饭的模式,由专人来做饭菜,但是做出来的饭菜无法适应各个老人的口味,后来就采用现在的模式。
记者在梁宝兴老人的房里看到,床尾处摞起了高高的一堆曾用于装面条的纸箱。
“7箱面都吃完了。”老人笑呵呵的说,“差不多一个月了,几乎每天都吃面条。”
“天天吃面条营养跟得上吗?”
“没事,我爱吃,也吃不腻。”梁宝兴老人说。
谭主任告诉记者,实行“一户一厨”模式,老人们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来调节,但是,我们要求他们在生活上要互相照顾、互助合作。政府派一名管理员定期到敬老院了解跟踪情况。
就医难保障 孤独无娱乐
“医”是五保养老的重要内容之一。五保老人入“村”居住时的年龄都在60岁以上,大多体弱多病。尽管现在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每位五保老人都有医保,但由于报销比例低,五保老人“有钱吃饭,无钱医病”的现象比较普遍。
据了解,在港北区大圩镇敬老院,距离该敬老院最近的诊所,也在三公里以外,这对于年老、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是个难题。
对于老人就医难保障的问题,大圩镇民政办吕维文无奈的说:“经费有限,只能多争取一些民间企业的捐助,争取医院组织医生义诊。”荷城义站站长韦雪明则表示,“我们不敢轻易给老人送药,怕送的药不适合老人。有时会组织医生到敬老院给老人检查身体,开一些简单的药,但大病就没有办法了。”
记者走访发现,五保老人的精神生活普遍贫乏。大多数五保老人都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由于家庭变故、生理缺陷等原因,生活孤单,性格怪异,加之缺乏文化娱乐,精神生活十分贫乏。80多岁的老人覃胡养说起儿女,一脸黯然。老人在敬老院住了七年之久,但远嫁在外地的女儿从未回来看望过。
对此,荷城义站的义工经常来到敬老院,带行动方便的老人郊游,组织小朋友为老人表演文艺节目;对于性格怪异的老人,则进行一对一的陪其聊天、散步。
五保村入住率低 管理还需加强
与敬老院不同,“五保村”建设投资比例大,有着良好的住宿条件和齐全的生活娱乐设施,加上就村而建,五保老人们不用远离家乡集中到城镇,在原住地就有一个温暖的家,“五保村”更加充分体现了集中供养的优势。但记者调查发现,“五保村”的入住率并不理想。
“入住率低是五保村普遍遇到的一个难题。”据覃塘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五保村统一为一栋2层楼房,内有10个床位、1个厨房、独立卫生间、1个娱乐室和1个餐厅,每个五保村可入住8-10个老人。硬件设施齐全,条件优越,但动员五保老人入住确实是一个难题。
经过了解,五保老人们之所以不肯入住,是由于五保村还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来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
因受当地经济发展的制约,五保村管理资金紧缺。在五保村之前就已经建设好的乡镇级敬老院配备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属于财政拨款支持,而村级的五保村目前还没有这项支持。
目前,对五保村里五保老人的管理大多都由当地的村干部负责,或由五保老人中较年轻的负责。五保老人们担心,入住后得不到应有的照料,所以持观望态度。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生活比较困难又无亲无故的老人,是非常愿意入住五保村的。但如果老人的亲属们家庭经济状况允许、愿意照顾他们,他们又能帮亲属们做点家务活的话,老人就愿意留在家中而不愿入住五保村。
大圩镇民政办吕维文介绍,该镇有400多位五保老人,除103位分别住在13个五保村外,其他老人都居家散养。
对于如何提高五保村入住率,是否引入社会资助,还有待实践探索。
新闻推荐
...
贵港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贵港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