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覃塘区三里镇吉塘村一农户家中的卫生厕所。(记者张彬摄)
农户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在化粪池上填土种植农作物。图为覃塘区五里镇云表村一农户在化粪池上种植蔬菜。(记者张彬摄)本报记者 张彬
“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木板围四边,捏起鼻子踮脚尖,蝇蛆成群臭熏天。”这是多年前农村厕所的真实写照。而近年来,这种状况正在得到逐步改善,这得益于贵港市实施的农村厕所改造工程。
近日,记者从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下称“市爱卫办”)获悉,今年,中央、自治区安排350万元用于支持贵港市建设中央农村改厕项目5000座,目前已全面竣工,惠及全市12个乡镇26个行政村,有效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进一步助推“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
农村改厕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29日上午,记者走进覃塘区石卡镇樟竹村,只见进村水泥路两边的水渠没有垃圾散乱,没有污水横流,没有粪便堆积,民房附近更见不到露天的粪池。
“我们现在都用上了新建的卫生间,如厕就和城里人一样。”村民陆色建笑呵呵地说。在他家宽敞的卫生间里,记者看到,干净洁白的瓷砖贴满内墙与地面,蹲式便盆、热水器、洗手池一应俱全。
“我家孩子都在城里读书,以前回家最怕的就是上厕所。”陆色建介绍,以前厕所设在猪圈旁,夜晚或打雷、下雨天如厕特别不方便,小孩和女人就更加不敢上厕所了。今年听说有改厕补助项目,立刻报名;而且这次改厕没花自己的钱,全部由施工队统一建设,完工验收后签字就行,省时、省力、省事。
在陆色建家屋后,记者看到了被4块水泥板密封着的化粪池。站在上面,丝毫闻不到臭味。“以往露天的粪池,一下雨粪水就会溢出流到道路上,太阳一晒,苍蝇蚊子满屋子飞,吃饭睡觉都不舒服。”提起以前的农厕,陆色建显得很无奈。他说,自从今年村里统一改厕后,许多农户家的化粪池全部封闭起来,粪水看不见也流不出,村里环境明显整洁了!
覃塘区卫生局局长卢华伟告诉记者,农村改厕项目主要实行整村推进,像樟竹村,今年就有77户人申请改厕,每户可获得政府补助700元,用于建设化粪池、地面侧屋部分。改厕的原则是不给村民造成负担,所以改厕的施工队由政府统一安排,主要是对村民的化粪池进行三格化改造,改建所需要的沙、石子、塑料门、管道、水泥等材料全部由政府运到农户家,进行统一施工。
据悉,自2004年以来,贵港市利用国家和自治区投入的农村改厕项目经费以及广泛发动群众筹资进行卫生厕所改造。截至2012年底,贵港市累计改厕83多万户,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5.09%,有效推动了贵港市清洁乡村工作。
无害化处理让生态更环保
农村改厕,不仅让农村人如厕远离了“一个土坑两块砖”的历史,同时也从源头上消除粪便污染,减少肠道疾病、寄生虫疾病传播,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经过三格池发酵过的粪水肥效更高,更是生态农业优良的肥源。
“农村大多数传染病是由于厕所粪便污染和饮水不卫生引起的,最常见的有痢疾、肝炎、蛔虫病等。”市爱卫办主任卢石才介绍,由于农村没有有效的化粪设施及相关的污水处理系统,粪便在卫生间冲走以后,直接流入沟、渠、河等,含有大量细菌及有害物质,给周围环境造成直接污染。
而现在农厕改造,引进了操作性强、性价比高的三格式化粪池,粪便通过池子屯集起来,通过厌氧发酵方法对粪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基本达到了“有棚有盖、不渗不漏、无蛆无臭”的卫生标准。而且,粪便经过化粪池发酵处理后,无异味但肥效不减,可直接用作农田有机肥。
当天下午,记者来到覃塘区五里镇云表村时,正好碰上村民覃敬义正在自家楼房旁的化粪池里打肥水浇菜,而他的菜地就在化粪池上。他对记者说:“以前也有化粪池,可没有经过发酵,所以每次淋菜,屋里都能闻到臭味。现在经过发酵后的粪水基本没有臭味,但肥效却很足。你看,我刚收的芥菜,很肥嫩。”
透过池口,记者看到,里面的粪水虽不清澈见底却也没有杂物,而且没有蚊虫乱飞,没有臭味飘出。覃敬义告诉记者,以前化粪池的盖子不是全部密封,不方便在上面种菜,而村里小孩贪玩喜欢掀开盖子,小孩掉进粪池的事时有发生。改厕时知道化粪池需全部密封,他就计划在上面填土种菜,所以特意叫工人留出个小口子,既方便施肥,又不用担心孩子贪玩掉入池内,经济、美观又安全。过阵子,他还要像其他村民一样,在化粪池上装上手摇泵,施肥起来更加轻松省力。
新闻推荐
...
贵港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贵港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