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福球家门口的阅报栏。
谭福球在整理《贵港日报》。本报记者李园园
白天,他骑行在乡间小路上,无论刮风下雨还是艳阳高照,准时给每一个订户送去报纸;下午,他来到社区文化中心,更新报纸、打理板报;晚上,他家大门常打开,方便附近的村民上门借阅报刊、书籍……这是覃塘区黄练镇《贵港日报》投递员谭福球一天的常规工作。谭福球从事投递工作已13年,对他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文化宣传的事业,而他也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这份事业绘上了美丽的华章。
风雨投递路
谭福球今年59岁,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老谭。他个子不高,但身体硬朗,精神十足,一点也看不出将近花甲的样子。每天早上7点30分,他就骑着电动车来到黄练镇政府大院里的收发室,打扫卫生、整理杂务。大约6平方米大小的收发室,有一个柜子、两张桌子、两张椅子,用了有些年代了,但被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四周的墙上满满地挂着老谭的剪报,种类繁多,有政策解读、文学副刊、重大新闻、警世语录等等,有些纸张已泛黄,有些还有老谭手写上去的注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单独二胎的新政策,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我就把它放大复印出来,方便大家了解。”看到记者好奇地打量着四周的剪报,老谭热情地介绍情况。平常他看到好看、有用的文章,都会收集起来,做成剪报,和大家一起分享。“报纸上刊登的关于黄练镇的文章,在老谭叔这里都能找到。”站在一旁的镇政府工作人员插话道。老谭整理收集的剪报十分齐全,有一次镇上要找一份全镇详细的地图,还是在老谭这里找到的。
8点多,送报车到了。老谭接过报纸的第一件事就是翻看当天的报纸都有哪些新闻、有什么新政策。“送报纸遇上村民,大家都会问一问今天又有什么新闻啦,或者新出了哪些惠民政策,我自己看过了就可以及时将信息传达给他们。”快速浏览一遍后,老谭开始分报纸。黄练镇共订有《广西日报》170份、《贵港日报》580份,谁订了哪些报纸、有几份,老谭记得清清楚楚,根本不用翻看订报登记簿。数好份数后,他还细心地写上订报人的名字。
9点30分,老谭将要分发的报纸按抵达先后顺序放到车上,带上头盔,准备出发送报。由于村庄分散,投递路线长,交通不便,他通常分上下午投递。全镇16个村,分南北片,上午分发南片6个村。“今天的天气有些阴冷,还好没有下雨。”老谭说,下雨天骑车视线不好,又要保证报纸不被雨水弄湿,很是麻烦。
“下一站要去的是大董村,从这边的小道过去近些。”分发完首站岭岑村的报纸,老谭招呼记者并在前方领路。小道是还未硬化的泥石路,记者坐在电动车后座能感受到明显的颠簸,可老谭却习以为常,像是这乡间小道的“活地图”,灵活地穿梭其中,抵达一处便停下车来,有人在家就送到屋里桌上,没人在家就把报纸叠好仔细塞进信箱或者门缝,偶尔遇到村民,简单地聊上两句,又匆匆赶往下一处。
学校是镇里的订报大户,老谭并没有直接把报纸卸在校门口的门卫室,而是每到一所学校,都认真地爬上楼送到办公室每一个老师桌上。在山谢村小学教师办公室,只见老谭嘴里念叨着这份是某某老师的,那份是某某老师的,一边按着各个老师的座位将报纸放到桌上。“老谭叔,您都记得老师们是坐哪张桌子呀?”记者惊奇地问道。“镇上的小学有210名老师订有报纸,我都记得!”老谭自豪地说,自从接手镇上的报纸投递工作后,他坚持把每一份报纸都送到订户手上,像黄练中心校的45份报纸,他都是一份一份送到老师的宿舍或是家里。“这样虽然要多跑许多路,又耗油耗时,但能保证老师们天天都能及时看到报纸,了解到新的信息。”老谭说完,又踏上另一条村道,印有“贵港日报”字样的红色马甲和绿色邮包在田间小路上格外显眼。
将上午的最后一份报纸送到订户手上时,已是中午11点20分了。老谭沿路返回,把下午要分发的报纸带回家,趁着做午饭、给电动车充电的间隙做好投递准备。记者计算了一下,一个上午下来,老谭在路上骑行近30公里,下午还有10个村要跑,一天的行程在60公里以上。2000年,老谭刚做投递员,第一辆交通工具是摩托车,那个时候村道都是泥石路面,比较颠簸,经常是骑一段路推一段路。摩托车报废后,他又买了辆电动车,一直骑到现在,5年里换过4次轮胎,车架子也有些破旧了。“现在基本村村通水泥路,路好走,轻松很多。”老谭说。
文化宣传忙
谭福球住在黄练社区米行街,家里只有老伴,儿子都在外地打工。走进老谭的家,就像走进了一个小型阅览室,左边五层高的书柜整整齐齐摆满了书,还按照种类分成了16个科目,右边靠墙放着一排沙发,而左右两面墙上则挂着报纸杂志和获奖证书。2008年,老谭在镇文化站的支持下,将自家大厅改成了免费图书阅览室,藏书由最初的100余册,增加到现在的1100册,种类涉及农业种养技术、农机修理、医药健康、生活百科、文学著作等。
2011年,老谭在镇文化站的支持下,又在自家门口的墙上做了一个公共阅报栏,免费提供报纸给社区居民阅览,了解国内外时事。如今,这个长3米多、宽1米多的阅报栏,功能已经不仅仅限于阅读报刊。阅报栏上方,挂着老谭自己买来的挂钟、装裱好的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图片和简介、黄练镇各部门单位的便民服务电话以及食品安全须知等信息。每个月老谭去缴电费时,还帮忙把米行街上每家每户的电费清单抄回来,张贴在阅报栏边上。附近的居民们早上买菜、傍晚跳舞时,都喜欢过来看看老谭张贴的报纸上有什么新鲜事。
见到老谭家来了客人,邻居黄开新大姐过来串门。“大姐,你们平时经常到这里来看书吗?”记者问。“我们都经常来这里看书,种类多,有些书挺好看的。而且老谭家门口的宣传栏经常张贴一些贴近我们大家生活的信息,很实用。”黄大姐笑呵呵地说。
“晚上来看书的人多些,周末附近的学生也过来。”老谭在自家办阅览室一点也不马虎,他专门做了个借阅书籍登记簿,借书时间、借书人、书名、还书日期、联系电话等,都要详细登记。他每天还整理书架,方便大家翻阅。老谭自己也读书看报,看到精彩的文章便及时贴到阅报栏与大家分享,新闻基本天天更新,文学、历史类的文章一周更换一次。
“希望通过我的带动,让大家更加关注时事,多读书、读好书,将来才能对社会、对国家有用。”老谭说,他要坚持把家里的阅览室和文化宣传栏办下去,而且规模要越办越大。
热心公益事
谭福球浓浓的书报情怀和炽热的公益心,让他备受社区居民夸赞。除了做好分内的工作,他还义务承担起管理社区文化中心书籍和两个文化宣传栏的责任。他自掏腰包做了一批便民信息牌匾挂在文化中心门外,方便更多的人。每天下午送报回来,他总要去文化中心转转,更换新的报纸、整理杂务,没事时就在那儿读书看报,吸引了不少居民加入。镇文化站给老谭下的“任务”是每周更新一次板报,而老谭却做到了每天都有更新。
“老谭对工作负责,干一行爱一行,还有一颗火热的爱心。”黄练镇文化站站长罗志成如此评价老谭。走出社区文化中心,记者一抬头便看到一条特殊的横幅:“一人当兵,全家光荣——谭福球宣”。一名镇干部告诉记者,这是今年征兵工作期间老谭自掏腰包做的宣传横幅。“清洁乡村”活动开展后,老谭还帮社区写了不少宣传标语。
老谭除了热心文化宣传,还十分乐于助人。去年8月的一天早上,老谭送报来到新朱村路口时,发现有个人脸朝下醉倒在路边的水沟里。他急忙停下车,到附近的板厂找来几个工人,一起将醉汉送去医院诊治。医生说,幸亏送医及时,要是迟发现20分钟,病人就危险了。醉汉康复后找到老谭表示谢意,老谭却摆摆手说,他只是做了一个人该做的事情罢了。
能帮就帮,是老谭一贯的性格,因此大家有什么事情,也都喜欢找他帮忙。黄练社区居民潘大爷今年85岁,儿女都外出打工去了,老谭每次送报路过都要和潘大爷聊上几句。今年9月,潘大爷托老谭帮买了一副助听器,买回来后潘大爷要给老谭50元钱作为手续费、车马费,老谭拒绝了。“助人为乐是做好事,遇到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都帮一点,困难就少一点。雷锋精神要永远发扬。”老谭说。
新闻推荐
...
贵港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贵港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