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姜佳坤
一块泥坯、一把刻刀、一双手,雕出了满腔情怀。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喧嚣,曾义始终痴迷于雕刻刀尖上的时光。他心无旁骛地给每一块坭兴陶注入“灵魂”,刻刀转动之间,飞禽走兽花鸟鱼虫跃然陶上。尽管坭兴陶沉默不语,但它身上栩栩如生的画作彰显着匠人思想与传统手工艺相互交融的美丽。
曾义是贵港市布山书画院院长,贵港市青年画家。他从小喜欢艺术,曾得到过中国著名画家石齐先生、赵成民先生的悉心指导,绘画功力日益精进。绘画、书法、篆刻是曾义在艺术追求中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得益彰。
曾义读小学时就喜欢篆刻,他说:“那时就开始用石头、木头来刻章,但真正对篆刻开始研究是读中专后,那时才知道有鸡血石,也懂得了汉印的意义。现在用坭兴陶作为载体,更融合了篆刻、书法、绘画三种艺术方式,让坭兴陶从此有了文化的灵魂。”
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坭兴陶,产于钦州,是我国四大名陶之一,与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四川容昌陶一起饮誉中外。2014年3月,曾义到钦州去看望画家朋友,看到朋友在坭兴陶茶壶上刻画后的成品,他也弄了一把泥坯茶壶来刻画刻字。他发现坭兴陶品质良好,很适合在上面用篆刻刀来雕刻,刻出来的成品金石味很浓,便萌生了自己也“玩”一把的念头。他回来时拉了30多把泥坯茶壶,刻上自己最擅长的罗汉人物、线描虾,以及篆书名句等,分别送给好友。当他把烧制好的成品相片发到微信朋友圈时,获得了大家的一片点赞。
曾义告诉记者,在坭兴陶上刻书画特别讲究细心与耐心,它要求匠人以陶为宣纸,以刀为笔,在陶上一气呵成创作书画。“这种工艺并不容易掌握,匠人必须熟练地控制刀法与力度,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曾义介绍完,便沉浸在他的雕刻世界中。千年的时光仿佛在他的指缝间流过,手起刀落间出水芙蓉、梁山好汉、飞天罗汉……一件件精美的坭兴陶作品便诞生了。
虽然曾义在坭兴陶上创作书画的时间并不长,但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屡次在全区、全国的工艺美术作品展览中获奖。他的雕刻作品《陶泥印——钮》获2015年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八桂天工奖”铜奖;《朽而不朽》获2015年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八桂天工奖”优秀奖;《陶坭雕——飞天罗汉雕版》在第52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上获得2017年“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银奖;他与孙正坤创作的钢雕工艺品《天马行空》获2017年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八桂天工奖”金奖。
曾义在坭兴陶上创作书画并不只是为了参赛获奖。为了在坭兴陶上体现贵港本地特色,让坭兴陶雕刻这一传统手艺彰显荷城之美,他尝试在陶上雕刻具有本地文化元素的题材,如荷花或贵港名山胜水、佛教圣地。此外,他还在每件作品的落款处刻上“布山”二字,这让远方来客不仅可以欣赏到中国传统绘画与篆刻艺术完美的结合,还宣传了贵港的历史文化与人文风光。
如今,曾义站在一个不同于过去任何时期的新时代,机器雕刻挤占了部分传统雕刻的市场。不过他坚信,机器雕刻和手工雕刻艺术是两码事,比如一朵荷花,花瓣就有下垂、弯曲、微卷等不同形态,需要不同技法来呈现,而机器雕琢是一视同仁,没有力度和刀痕,有形无神。
“不管世事如何变迁,我就专心做个匠人吧,去雕刻那时光。”曾义淡然说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易舟芹)近日,贵港日报社等媒体记者组成的采风团,受邀赴粤走进碧桂园采风。采风团记者先后参观碧桂园在东...
贵港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贵港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