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下,作为坚持文化自信、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推手,去年以来,“戏曲进校园”活动在全市中小学全面铺开,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好评。
戏曲作为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融合吸收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武术等艺术精华,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风范,通过“戏曲进校园”这一手段和形式,让广大学生们感受中华戏曲文化的强大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使学生从中汲取艺术营养,获得思想涵养和价值支持,同时,让学生们走进戏曲世界,对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激发学生创造想象力、增进学生文学修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贵港市“戏曲进校园”活动广泛开展的过程中逐渐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正视和深思:
一、“戏曲进校园”演出质量有待提高。受当地戏曲专业团体、专业人才匮乏的因素影响,“戏曲进校园”演出多数由一些社会演艺公司承接。这些演艺公司本身对戏曲没有深层的认知,没有具备专业素养的演员,更没有戏曲演出的经验,接到演出任务后,临时召集非专业人员排练演出,这些演员大多对戏曲表演的“手眼身步法”、身段做工、人物服饰等基本元素一知半解,再加上主办单位对演出节目要求不高、把关不严、跟进不足,导致做出来的节目内容空泛、形式单一、表演粗糙、艺术欣赏价值不高,个别节目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原则性错误。如在一些场次的演出中,在人物服饰展示的环节里,把身穿“海清”服装的小生称之为文武生,要知道小生在剧中多为文质彬彬的青年男子,以唱、做为主,而文武生则是能文能武,唱、做、念、打兼备,两者的表现手法、角色定位、服饰等都是不同的,分属不同的行当,不能混淆。还有在一些场次的演出中,演员化妆手法粗糙,丝毫体现不出戏妆的美感;重要人物角色须生的挂须位置不规范,与人物化妆的要求不相符;在一些节目中,演员着装随意,没有体现出对戏曲艺术的严谨要求和基本尊重;一些节目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节目随意拼凑,内容冗长沉闷。这样一台演出下来,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非但不能让学生领略到戏曲的精髓,反而给学生对戏曲的理解造成了误区。
二、政府部门对地方戏曲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政府对戏曲的重视和扶持体现政策引导、保护人才、培养人才、资金帮扶、平台构建等多个方面,上文提到的戏曲专业团体、专业人才匮乏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部门对戏曲的重视力度不够,缺乏对戏曲传承发展的统筹和危机感、紧迫感。作为与广东一衣带水的西江流域沿江城市,贵港市有着浓厚的戏曲氛围和传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原贵县西江粤剧团曾经是两广知名的专业剧团,有陈雪影这样参加过中南海文艺汇演、受过毛泽东同志亲自接见的粤剧表演艺术家,有王平、白英、陆丽慈等在两广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粤剧艺人,更有一大批老中青专业编导、演职人员;剧团在八九十年代长期活跃在两广地区,为广大戏迷票友送上一出出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桂平平南也曾有过类似专业剧团,他们也为繁荣地方文化市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做出过不小的贡献。随着大批专业人员的退休和剧团的解体,专业剧团不复存在,这些人虽然离开了专业舞台,却没有离开戏曲,他们凭着对戏曲的热爱,对艺术的执着,用自己的方式自发地承担起传承发扬戏曲文化的社会责任,在贵港、桂平、平南等地,很多由专业人士创建的民间“私伙局”(即民间曲艺社)、艺术团并不鲜见,不少社团具备了较高的戏曲表演水平,但是却很少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扶持,政府应该在这方面加大力度,充分调动这些专业人才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发挥余热、发挥专长、培养新人,为他们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让他们成为“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三、以“戏曲进校园”为契机,大力营造校园戏曲氛围。重视学科教学,追求升学率,忽视素质教育,忽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发展,是过去一段时间中小学教育的普遍现象,我们能看到校外学科辅导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能看到诸如美术班、书法班、舞蹈班、钢琴班这样的校外兴趣培训如火如荼,却极少看见有戏曲、曲艺兴趣班。戏曲的传承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我们不能奢望通过一场“戏曲进校园”演出,就能把孩子们拉近戏曲、了解戏曲、喜欢戏曲,我们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需要科学引导,合理规划,要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戏曲氛围,在中小学中普及戏曲常识,讲述戏曲所承载的中国故事,科学引导孩子们看戏、听戏、学戏、唱戏、爱戏,培育戏曲人口,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戏曲事业发展后继乏人这个瓶颈性问题。除了戏曲进校园演出外,还可以采取制作展示专栏、戏曲园地,邀请专业人士进校辅导,定期组织学生校内演出等形式开展戏曲艺术传播。
“戏曲进校园”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手段,目的是让戏曲的种子在校园里孕育,在校园里生根发芽,“戏曲进校园”活动不应是一场过的戏曲文化盛宴,要把它当作一项需要长期坚持、持续推进的系统工程来抓,要让戏曲走进校园,更要让戏曲留在校园,这需要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正视存在问题,及时改进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让“戏曲进校园”活动取得实效,才能让戏曲文化生生不息,让戏曲这颗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永放光芒。
新闻推荐
贵港市第八届“和为贵”文化节开幕式暨“百孝之子”颁奖晚会在市区举行
图为贵港市第八届“和为贵”文化节开幕式暨“百孝之子”颁奖晚会现场。(记者张庆杰摄)本报讯(记者陈榕玲)10月16日晚...
贵港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贵港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