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讯 桂平市白沙镇景乐村木薯种植大户黄家清种植的400多亩木薯长势喜人,一拨又一拨的木薯种植户前来参观取经。昔日贱价的木薯,缘何如此受到农民的青睐?7月7日,黄家清高兴地对笔者说:“政府拿出资金扶持,专家提供技术指导,企业保价收购,干木薯从过去的每吨600多元上升到2200元,种植木薯大有奔头!”
走马贵港乡村,规模农业蔚然成风,“单家独户”喜成连片基地,“一村一品”喜变“多村一品”。“贵港农业正逐步转向‘可控产业\’,显示出广阔前景。”市委书记赖德荣介绍说,全市连续两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排名全区第一;今年第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05元,增长29%。
地方干部和农业绑在一起
平南县同和镇良田村村民欧裕淼在“包村”技术员何华的指导下,种植西瓜并套种花生11亩,去年纯收入达10万多元。何华深有感触:“我们建立促农增收工作责任制,农技人员包村联户,促农增收成了我们的头等大事,有效地帮助农民规避了种养风险。”
贵港市重视农业非同一般。从建立农民增收机制入手,2009年4月,市委出台《关于力争三年实现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赶超全国平均水平的决定》,提出了富有操作性的25条措施,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考核各级党委、政府和涉农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层层量化细化分解责任,对各县市区和各有关单位采取农民增收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成效不明显的,追究领导责任。
各县市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出台措施促农增收。平南县打造农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覃塘区每年拿出300万元,将补贴直接兑付到种养大户手上,扶持桑蚕产业、秋冬菜开发、规模养鸡。2010年,覃塘区率先实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赶超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
变“靠天吃饭”为“靠设施吃饭”
平南县平南镇平田村村民吕木荣的两亩“望天田”变成了“保水田”,他盘算:“现在种植蔬菜瓜果比过去种植旱地作物每亩要增收3000多元。”促成这一变化的是平田村倒毛渠的修建。
老吕说:“过去倒毛渠没有国家和自治区资金扶持,眼看着水从十几米外的干渠哗哗流过,很多农田仍用不上水。村民们只能靠抽水机把水抽回田里。去年,县财政掏钱补贴修建倒毛渠,农田用水通到了每块地头,每屯每年至少节约5000元的柴油费。”
“十一五”期间,贵港市完成水利投资21.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倍,其中全市有效灌溉面积264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93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20%,有效防灾减灾。与此同时,探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农民、受益企业为补充的多元化水利投资体制。推行民营股份制,试行村民小组承包制、租赁制等多种经营体制。截至目前,全市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153个。
渠道畅通,清泉顺着渠道、管网流进农田。贵港市还加大投入对农村机耕路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改造,推广农机下田。港北区港城镇樟村党支部书记黄国健告诉笔者:“机耕路修好以后,农机可以下田了,今年的春耕比往年快了一倍多!”
用工业理念谋划现代农业
“我们要以工业化思维办农业,把农业的种养、加工、销售诸环节作为企业的不同‘车间\’,实行工厂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通过对农产品的多层次加工增值,延长产业链条,使农民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市长李宁波说,“目前,贵港市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产业化经营组织1743家。”
广西金源生物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堪称“工农互动”的典范。公司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农户建立“订单种植”,实行保护价回收,调动农户种植木薯积极性。目前,公司利用木薯开发出14个品种,其中醋酸乙酯、醋酸丁酯两种产品填补了自治区空白,以木薯等非粮原料代替石油化工生产丙丁,填补世界空白。企业反哺农业,木薯种植户也分享到企业加工环节的利润,木薯收购价格连年攀升。桂平的木薯种植面积从2004年的10万亩发展到20万亩,木薯种植户由12万户发展到20万户。
平南县以佛子岭种猪场为龙头,在大新、镇隆、大安等多个乡镇,采取农户每入区建设一间猪舍政府补助400元、饲养一头瘦肉型母猪补助100元的办法,引导农户集中建设连片、规模统一的养猪小区,解决了农民在发展养猪业生产中缺乏资金、缺乏技术、缺乏抵御风险能力的难题。平南县连续4年荣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
贵港市还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形成种养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产业化。平南县全国种粮标兵梁天银告诉笔者:“现在一个电话就能把机耕队和除虫队请来,社会化服务比过去亲力亲为要节约30%的成本。”
得益于此,贵港市粮食生产连续5年获得增产丰收,连续两年荣获自治区政府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
(刘 艺 靖裕思)
新闻推荐
平南县烟草专卖局关于举行《平南县烟草制品零售点合理布局规划》听证会的公告
...
平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