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 思
9月7日一大早,47岁的余时柏就骑着摩托车赶往同村郑老板家。郑老板的桂塘阁当天就要给第一层的楼顶装模板。余时柏跟郑老板简单商量了一下工序,手下50多名工仔便三下五除二放开手脚大干起来,卸模板、搬模具……
余时柏是平南县上渡镇渭河村建筑包工头。在平南县建筑行业,说起余时柏无人不晓,渭河村不过3900多人,干建筑的农民就超过600人。
在农村,夏季“双抢”一过,便是建筑行业的旺季。干泥水工虽然是个体力活,但能够吃饱饭,收入还很稳定,加上渭河村靠近县城,能够早出晚归,村民纷纷跟随余时柏外出搞建筑。
从18岁入行至今,余时柏这个包工头已经当了30年。而且自己带出的工仔余成业、余军林、余桂全等又“另起山头”,也当上了建筑包工头。村支书余时谋告诉记者,他们村从事建筑行业的农民最多时超过600人,像余时柏这样的包工头就有五六十人。
几十年来,建筑行业起起落落,但让余时柏颇感自豪的是,自己承建的项目,至今没有出现任何质量问题,也从未拖欠过任何一个工人的工钱。
而让余时柏最感欣慰的是,今年读建筑专业大学毕业的侄子余天和开始接过自己手中棒,也干起了建筑业,以前靠高薪聘请师傅干的活,如今小侄子自己就能够看图纸施工,科学管理样样比自己强。
靠着外出干建筑业,渭河村农民已经住上漂亮的楼房,生活水平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余时柏的两层半楼房就是在1982年修建的,新的楼房还盖进了县城。
新闻推荐
...
平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