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榕玲
“要说我杰出,我认为我在余甘果的开发利用上填补了国内空白。但这次到台湾培训考察让我感到这点成绩实在是太渺小了,台湾一块小小的凤梨酥一年就能带来200亿元新台币的商机,这让我看到在余甘果研发利用上不足的同时,也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8月6日,记者见到贵港市十大杰出青年、广西大玉余甘果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黄丹红时,她刚参加完2012年广西骨干农民赴台湾培训。总结此次赴台培训考察和自己的创业经历,黄丹红侃侃而谈,谦虚中有坚定的信念,欣慰中有新的目标。
19年前,黄丹红的父亲、丹竹镇廖廊村农艺师黄雄芳在自家地上种起了对土壤肥力要求不高的余甘苗,并利用村中老余甘树嫁接,成功培育出优良品种“平丹一号”。1995年,平丹一号获得全国新技术新产品金奖,开始在廖廊村及周边村推广种植。2000年,黄丹红从广西电大现代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后,她的父亲毅然把担子交给了她。
当年,“平丹一号”种植面积已达3000多亩,年产鲜果10万公斤左右。由于当时还没有余甘果的保鲜、加工技术和加工企业,因此尽管果农以每公斤低至1.2元的价格零售,但还是有60%的鲜果变质而损失掉。很多群众很矛盾,余甘果容易种,投入不大,产量也高,但若种多了,卖到哪里去呢?群众的顾虑令黄丹红陷入深思。
摆在黄丹红面前的两条路令她左右为难:一是她已经考入平南县东华乡公务员,可以捧着铁饭碗像很多女孩子那样优雅地上班;二是女承父业参与余甘果种植研发。经过深思熟虑,她选择了后者,并决心以科学的思维和市场的理念来做农业。
于是,黄丹红先后到云南农业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大学,向那里研究余甘果的教授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谦虚好学终于有了回报。2002年10月,投资1300万元、占地2.5万平方米、年加工能力可达3000万公斤余甘果的综合加工厂建成,广西大玉余甘果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年仅24岁的黄丹红出任总经理。工厂以加工余甘果罐头和果脯为主要产品。当年余甘果鲜果的收购价格上升到每公斤2.4元,群众的种植热情十分高涨。
但黄丹红发现,当地群众种植余甘果只是当做普通果实来种植,沿袭着传统作物的种植经验,种出来的余甘果产量上不去,品质也不高,尤其是人们对余甘果的苦涩忘而却步。于是,黄丹红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虚心学习余甘果的种植技术,并聘请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绍家、刘凤书夫妇担任公司的技术总顾问和技术总监,成立了余甘果科研中心,重点研究余甘果的种植技术。有了技术的支撑,2004年春,“平丹一号”种植面积新增了1.1万亩,至2007年开始挂果时,公司收购余甘果鲜果达150万公斤。
由于公司生产的罐头、果脯只是粗加工,且产品品种较为单一,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鲜果产量逐年上升,出现了大量产品滞销的问题。到了2008年,黄丹红又一次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公司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经过一番思考后,黄丹红决心在余甘果的开发、深加工和利用上深入研究,打造种、产、销“一条龙”服务的大平台。为了解决果酒中酸浓度偏高的现象,她前往广州农科所和华南农大,聆听教授意见,了解果酒与白酒的本质区别,然后对症下药,逐渐掌握了诀窍。余甘鲜果生产加工成果酒、果汁、果茶、果脯和蜜饯。
近年来,余甘鲜果系列
产品获得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暨产品展销会“纯天然食品金奖”、首届全国粮油食品博览会“天然食品金奖”等奖项;2010年,余甘果系列产品通过了食品安全管理HACCP体系认证和质量安全管理QS体系认证。
市场营销方面,黄丹红提出公司在销售方式上由传统实物店铺向网络销售。公司不仅建立了网站,还与阿里巴巴等全国知名商务网站建立了销售合作关系,形成了网络化、规范化、集团化的销售网络。在消费群体上,由高档人群向大众化延伸,从南方向北方辐射。目前,黄丹红的大玉余甘果公司已经成为3000亩果园和种苗基地、5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年产值2000多万元的种、产、销一体化现代化农业企业。
“现在我们公司已经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将推进余甘果油新产品的研发,推出余甘果含片的新产品。”谈到将来的发展,黄丹红踌躇志满。
新闻推荐
...
平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