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 桂平新闻 平南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贵港市 > 平南新闻 > 正文

桂林郡:“和为贵”文化的千年演绎

来源:贵港日报 2013-01-27 05:23   https://www.yybnet.net/

广西百越文化文物精品展的大部分文物为贵港出土。图为罗泊湾一号墓出土的国宝级文物翔鹭纹铜鼓。本报记者  张智荣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岭南设立桂林郡。桂林郡以及当时广西境内另一个郡——象郡的设立,意义重大,它意味着广西从此纳入中国的版图,意味着广西各民族大融合的加速。秦代开始的各族杂处以及历代政权采取的“和辑”政策,是“和为贵”文化在2000多年前的生动演绎。

瓯骆遗粹:广西纳入中国版图前史

近年来,“瓯骆遗粹”、“瓯骆印象”广西百越文化文物精品展在国家博物馆、自治区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等地巡回展览。这里用“瓯骆”指代广西,是因为西瓯和骆越是古代广西的土著先民。

战国秦汉时期,江南以及岭南各地居住着众多越族人,因其支系繁多,统称“百越”,史称“北方胡,南方越”。

西瓯和骆越是“百越”中的两大重要支系,西瓯人主要生活在今广西西江中游及灵渠以南的桂江流域,骆越人主要聚居在西瓯人的西部和南部,即今广西的左右江流域、云南省东南部、贵州省的西南部以及越南的红河三角洲地区。贵港和玉林等地被认为是西瓯和骆越的杂居地。《旧唐书·地理志》有些地方称“古西瓯所居”,有些地方称“古骆越所居”,有些地方又称“古西瓯骆越所居”,把西瓯、骆越各自的居地和混杂居地分别说得比较明白。

考古表明,西瓯族先民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距今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柳江人”,新时期时代人类活动的遗迹则遍布这一带的江河流域。如港南区瓦塘乡香江村藤冲口采集的新石器时代石斧,平南县石脚山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石矛,桂平大塘城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砍砸器,都表明新石器时代西瓯人的活动相当活跃。

西瓯族从商周时代开始使用青铜器。至春秋战国时,青铜器更加普遍地使用,而且已有较高的冶炼和铸造技术。

桂林设郡:广西纳入中国版图

平定中原六国后,秦始皇把目光投向东南的百越之地,开始部署征讨岭南。

秦与百越的战争,史书记载较少,只有《史记》、《淮南子》等少数书籍中有少量相关记载。《史记》的记述非常简单,对战争的过程没有详细描述,同时期的《淮南子》有稍微详细的记述。《淮南子·人间训》载:“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谪戍以备之。”

西瓯部族在首领译吁宋等人率领下,奋力阻击秦军。秦军受阻,迫使秦始皇积极寻求攻伐岭南的办法,他派史禄率领士兵与民工开挖灵渠,连接湘江与漓水,运输粮草给征伐岭南的士兵。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灵渠粮道全面开通、粮草充足之后,再次集中大军向岭南发动攻击。这一次终于攻克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

陈国强、蒋炳钊等著的《百越民族史》指出,秦置桂林郡的辖地相当于现在的广西中东部、东北部和广东西部,象郡相当于今广西西部、西北、西南,大致以西瓯、骆越的传统区域为界。

江源多桂:“桂林”名称的由来

关于“桂林”名称的由来及桂林郡的设立,《史记·秦始皇本纪》仅有简单记述:“(秦始皇)略取陆梁地,为桂林、南海、象郡。”无一字提及三郡取名原由。到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旧唐书·地理志》的编纂者才对秦桂林郡的得名做如下解释:“江源多桂,不生杂木,故秦时立为桂林郡也。”

事实上,“桂林”一词早在战国就已出现。《山海经》中就有“桂林八树,在贲禺东”的字句。“贲禺”即今番禺,对于桂林,晋代文学家郭璞认为:“八树而成林,言其大也。”这也是后来“八桂”作为广西简称的由来。

清代以至近现代以来对桂林郡郡治布山所在地有所争议,各种典籍、文献和当代的一些书籍也持不同意见。对此,广西博物馆原馆长蒋廷瑜在《贵港罗泊湾汉墓》、《神秘的罗泊湾》等著述中指出,贵港城区有汉代城址,城区附近有大量汉墓,与长期设立郡治相称。罗泊湾汉墓中发现烙印“布山”铭文的漆器,为布山在贵港的说法更增加了有力证据。

广西博物馆副馆长蓝日勇认为,中国古老的历史并没有全部记载在浩瀚的史书中,有许多灿烂的文明深埋在古老的泥土下,它们的出土才让文明更确切地触摸到历史的真实。许多事实已经说明,中国历史学在今天有重大突破,在很大程度上是考古发现带来的。同样,在研究确定距今两千多年前的布山治地问题上,要还其历史面目,考古材料的足够支撑举足轻重。

他认为,贵港的考古材料,闪耀着秦汉时代当地曾经的辉煌。罗泊湾一号汉墓幸存文物上,有“布山”和“布”地名的,除了漆器和铜鼎之外,铜锣、铜钟、铜桶、铜勺上也见到,如此多带“布山”地名的器物集中一地,而且于国内现知是惟一的一例,只能说这些文物的出土地就是汉初布山县治(汉布山沿袭秦代)所在地。同时,一号墓是目前广西已发掘的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汉墓,出土文物1000多件,12个椁箱,双重漆棺,包括青铜器、陶器、铁器、金银器、漆器、木器、植物果实等丰富的随葬品,墓中有殉人,墓葬规格相当于先秦诸侯一级。罗泊湾一、二号墓及周边汉墓群的发现和发掘,为桂林郡郡治所在地在贵港增加了最有力的证据。

对于“江源多桂”该如何解释的问题,蓝日勇指出,秦桂林郡辖地相当于现在的广西中东部和广东西部,要以地方特产给这么一个辖地很大的地方取名,理应选择大地域范围内的独特物产现象为标识,只有这样,所取的郡名才有大的影响力,因而“江源多桂”应是大地域范围内的普遍物产现象。从“桂”这种植物来讲,在成书于战国至西汉初期的历史地理书《山海经》中就有记载,其中《南山经》云:“南山经之首曰昔佳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据考证,昔佳山即今海洋山及其附近诸山,亦即今海洋山和越城岭。这就说明,在上古时代,今广西桂北地区的山岭上有大量的桂树生长。晋代稽含著《南方草木状》记:“桂出合浦,生必以高山之巅,冬夏常青,其类自成为林,间无杂树。”唐代《唐木草》记:“牡桂乃《尔雅》所云木桂也,叶长尺许,大小枝皮皆云牡桂,出邕州。”现在的贵港境内,包括桂平、平南都盛产玉桂。

和辑百越:民族大融合加速

秦统一岭南后,为巩固岭南,原五十万大军除病死和阵亡者外,留在岭南“适戎以备之。”同时征调一万五千名未婚妇女到岭南“以为士卒衣补”,使驻守士兵得以安居。另外,又陆续不断从中原地区迁徙大量汉人与越人杂处,从此开创了岭南越人与中原汉人相互杂居的局面。

秦二世时,中原动乱。曾任副帅征战岭南的赵佗趁机击并桂林、南海、象郡,于公元前204年,创立南越国,自立为南越武王。赵佗制定了“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并使这项政策基本贯穿南越国的始终。他让越人参加政权管理,任用越人为官;带头尊重和顺从越人习俗,自称为“蛮夷大长老”,脱下汉服、鞋帽,采用越人服饰;此外还鼓励汉越通婚,赵氏王室带头与越人通婚;对一些鞭长莫及、难以控制的越人部落,则采用安抚、送礼的手法来宠络。

赵氏政权实行“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巩固了南越政权,安定了社会秩序,加快了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步伐。

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国权臣吕嘉发动政变,杀死了主张全面接受汉中央管辖的南越王赵兴和太后樛式,截杀了汉臣韩千秋率领的两千汉兵。消息传到汉武帝耳朵,武帝震怒,决定五路兵马并进,谫除南越国。元鼎六年冬(公元前111年),武帝平定南越,把岭南划分为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南海、珠崖、儋耳等九郡。

汉武帝对岭南的经营,依然采用“和辑百越”的经验,实行“以其故俗治”的政策。自此至东汉末年,岭南地区基本处于较为安定时期。

秦代开始的各族杂处以及历代政权采取的“和辑”政策,逐渐收到了显著效果。秦在岭南的战争旷日持久,强大的秦军“三年不解甲驰弩”,而汉武帝元鼎五年出兵,元鼎六年就平定岭南,为时不过一年。南越国桂林郡的长官居翁在汉军攻下南越国后,号召瓯骆40万众降汉,说明他在瓯骆民众中很有威信,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很融洽。汉武帝派去攻打南越国的戈船、下厉将军出零陵、下漓水、抵苍梧,大军通过各地,比秦统一岭南时顺利得多,原因就在于秦时越人敌视秦军,“莫肯为秦虏”。而经过几代人的交融,岭南各族人民已经联成一体,反对分裂,渴望统一,为汉武帝重新统一岭南奠定了坚实基础。

秦设桂林郡以来,民族融合的加快既促进了当地生产技术的进步,也加速了文化艺术的交融。

——语言文字。大量汉人与越人杂居后,汉人习越语,越人习汉语,大大消除了汉越文化交流的障碍。罗泊湾一号墓出土的文字材料尤为丰富。墓中《从器志》木牍正背面均墨书秦隶,共372字,19个符号,是一份随葬品的清单。

——音乐方面。罗泊湾一号汉墓随葬的乐器包括铜鼓、铜锣、羊角钮钟、筒形钟、竹笛,大部分都是当地民族乐器,殉葬的乐舞伎也是当地民族。乐器中还有一件木腔革鼓,《从器志》称之为“大画鼓”,其形制与河南信阳楚墓出土的木腔革鼓相同,是典型的中原乐器。还有一件木筑,筑是中原内地的传统乐器。这些都是音乐领域中汉越交流融合的标志。

——舞蹈方面。罗泊湾一号墓出土的一面铜鼓,舞蹈者头带插有鸟毛的羽帽,身穿以羽毛为饰的舞裙,裙前幅略过膝,后幅则拖曳于地,似化妆成鹭鸟之形。图案中,舞人上空有一飞翔的鹭鸟,比照鹭鸟的用意很清楚。越人跳“鹭舞”与中原内地的古典歌舞有一定联系。早在商周时期,中原统治者已用鹭鸟这一形象作诗歌、音乐、舞蹈的题材。可见,越人的舞蹈也受到中原汉族舞蹈的影响。

——计量方面。罗泊湾一号墓中出土了多件计量实物,度、量、衡三类齐备,有的计量器上还刻有流传地名,这表明,中原先进的计量制度已经传到了广西。

——劳动工具与生产技术。汉族与越人都是农业民族,汉人从中原带来的先进铁器、铁农具为越人所喜用,得到迅速推广。秦以前,广西未见可以确立为先秦的铁制工具。秦以后,广西所发现的铁器激增。罗泊湾一号墓即发掘出铁锄、铁锅、铁簇、铁剑等20余件铁器。

——生活用具方面也反映了汉越文化交融的变化。罗泊湾汉墓出土的上千件漆、木、竹、陶、铜、铁、丝、麻等不同材质的器物中,既有当地出产的,也有中原内地出产的。鼎、壶、杯形壶、蒜头壶、钫、盆、匜、勺,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墓葬出土的相同,应是从中原传入。铜桶、铜盘口鼎和羊角钮钟则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属本地产品。

新闻推荐

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记桂平市油麻镇北佛村第一书记周健军

...

平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喜看今日官成人2013-02-08 18:00
评论:(桂林郡:“和为贵”文化的千年演绎)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