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瞻
书香门第历来让人尊重,它不仅代表了一种文化传承,而且彰显了一种人生价值。在平南县城区东笋塘,有个无人不知的读书人,他就是耄耋之年的胡剑豪。他传承来自祖上的书香,又把它延续到孙辈,自己著书两本,藏书五千,并结社吟唱,言传身教,惠及民众。最近他家被评为首届全国“书香之家”,更是让人们津津乐道。
夏至时节,记者来到平南城区东笋塘住宅区找胡剑豪,尽管巷子弯来曲去,但问路时都很顺利,在路边剥青菜的阿婆热心地引路:“找老胡啊,往前面再走三条巷,左拐到尽头就是。”这是一间平常的住宅楼,幽深小巷,却抵挡不住这位八十有六的老人内心的阳光,他虽两鬓斑白,但身体硬朗,中气很足,毫无龙钟老态。
胡剑豪的祖父是前清的太学生,父亲平南中学毕业后,念过师范。他高中毕业后考上广东南方大学国文学院,毕业后到湛江工作,1986年从广东徐闻县委调回平南政协工作,并兼任县文联副主席十多年,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西诗词学会一、二、三届理事,贵港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名誉会长,平南县诗词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先后出版诗集《萧斋浪墨集》和《萧斋续韵》。
一说起读书,胡剑豪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认为自己受到的最大影响来自家里的氛围,7岁时祖父就教他念《千家诗》,8岁时教会他文字的平仄。从那时起,他的一生便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祖父和父亲都经常写诗作对,家中至今还保存着他们自编的诗集,父亲还著有《韵学津梁》一卷。去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南县历代诗词选》便收入了他一家四代的诗作,其中祖父胡赞卿2首、父亲胡卓祥4首、他自己30首、儿子胡泽森2首,正是一家四代诗人。
在这样的家庭文化熏陶下,胡剑豪11岁便开始写作古体诗,目前收入其诗集中最早的是他12岁时写的《村居杂诗》:“落日剩余晖,荷锄叱犊归。夜凉茶饭后,三两说无稽。”初中时,他也写了一首同题诗:“菜根觚脯胜肥脓,不羡郇厨酒肉丰,饭后竹篱门外立,披襟喜挹大王风。”至今他至少创作千首诗,收进自己诗集的近500首,诗作入选多种选本。
胡剑豪虽多年从事机关行政事务等工作,但文人本性使然,在工作之暇,总喜欢读书。“文革”期间每遭查抄,家里藏书几乎被收缴殆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得以随意购买自己所喜爱的书籍。又经过几十年日积月累,他书架上的藏书又逐渐丰盈起来。目前,他家藏书近5000册,主要藏书品种不止文学书籍,还涉及政治、经济、哲学、自然、卫生等,年均订阅报刊费用1150元。
胡剑豪的妻子李桂珍,虽是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家庭主妇,但受他的影响,闲暇时也会翻阅《读者》、《家庭医生》等刊物;儿子胡泽森、儿媳陈金凤、孙子胡汉钊在家都养成随手翻书和读书的习惯,他们有的喜欢读历史,有的爱好英语,有的热衷数学,有的颇近文学。2008年,儿媳陈金凤创作的“草色花光,一派生机春引燕;书声琴韵,半庭雅趣晓闻莺”曾获得全区春联征集评选活动银奖。
胡剑豪与自己较好的朋友和文友常有往来,晚辈们特地为其设一个书屋,每天设茗相待,好让他们说古谈今、评诗论文。小小陋室,俨若一个小型文艺沙龙,不时吸引一些远近的诗文、书法爱好者前来交流,远的有来自贵港三区、桂平等地。正如他为书屋自题的楹联:“放眼神州,看九州春潮随来暖雨;寄情龚水,揽一襟风月雅赏清流。”既具豪情也涵淡薄,细品之下一缕书香沁人心脾。
新闻推荐
...
平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