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方朗
新年的阳光灿烂明媚,天朗气清,正是晾晒腐竹的好时节。平南县官成镇官东村18岁的少年戴金桂撑着一竹竿的腐竹,放在搭架上晾晒。刚出笼的腐竹色泽黄白,油光透亮,散发着一股清新的豆香味。
腐竹又称腐皮或豆腐皮,是很受欢迎的一种汉族传统食品。我们在享受它的独特口感的时候,大概没有想到,它的制作过程比较繁琐,尤其是对于传统的手工小作坊而言,其实是一件比较累人的活。少年金桂其实并不是十分喜欢这项工作,他想去工厂打工,比如流水线的电子厂等,虽然那也不是轻松的工作,但是年轻人多,活跃。不像现在,就自己和父母3个人守着几十平方米的家庭小作坊,单调、枯燥、乏味。在灶前添柴等待腐皮起锅的空隙,金桂也会抓紧时间拿起手机刷一下屏。
父亲戴坚做这一行已有十几年,随着年纪增大,力不从心,他倒是希望儿子能接手这门传统手艺。父亲意愿如此,金桂也不多说,只是默默干活。每天早上5点多钟起床,磨豆浆、过滤好。七八点钟光景,往4米多长的炉灶支起柴火。不久,泛着清香味的豆浆在锅里欢快翻腾。随着一阵雾气氤氲,金桂在恰当时机把火候减弱。方形的大锅被木架隔成16个方格,每个单元格的豆浆都慢慢凝结成一块粥皮样的豆皮。金桂把手洗干净,拿起木铲把稀软的豆皮轻轻捞起,搭在锅上边干净的竹竿上。经过几秒钟,倒挂着的豆皮很快就变成了一条条黄灿灿的腐竹。忙完这一切,金桂又往灶里添柴,等待下一批腐皮凝成,再捞起。挂满一根竹竿时,金桂便把它搬到屋外的搭架上晾晒干。工序周而复始。
戴坚说,做腐竹这行是靠老天“赏”饭吃,天气晴朗、干爽时节晒出来的腐竹才能色泽黄亮,味道醇香。关注天气预报成为戴坚每天的习惯,如果遇上刮风下雨,就只能停工。家庭手工作坊规模小,人力有限,产量自然低。每天早上5点多钟起床干活,到下午4点多收工,将近12个钟头工作,也只能加工20多斤干腐竹,除掉成本,每天大概获利200元左右。以3个劳动力平均计算,收入并不算高。戴坚说,之所以坚持,一是不舍得丢掉这门手艺,二是很多顾客喜欢他们做出来的腐竹,觉得货真价实。由于每天生产不多,很多顾客经常要预约或订制。
相对于大工厂的流水线生产,这个家庭手工小作坊每天生产20多斤干腐竹确实是微乎其微。戴坚说,资金和人力有限,扩大规模生产势必影响产品质量。但是不扩大,又难以产生大的效益。在流水线工厂面前,家庭手工作坊确实是一个挑战,还能走多远,戴坚心里也没有数。
左图:戴金桂在晾晒腐竹。(方朗摄)
新闻推荐
...
平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