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福全祖宅客厅。
古朴典雅的赵公祠。
幽幽古巷景色美。
住在老宅里的村民。
曲径通幽的古巷。
胡村内院。
古朴的家具。文武贤才辈出
本报见习记者 覃成成 黄远会
胡村位于平南县六陈镇北面,属于新贵村的一个屯,距新贵村村委约三公里。胡村始建于清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传,该村以前因胡姓人家居住而得名“胡村”。最近,胡村入选广西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
人杰地灵
胡村依山傍水,前有肥沃良田,后有来龙靠山,坐北朝南,周围群山环绕,树木竹林繁茂,乡村古韵味浓厚。胡村里面有胤晋赵氏祠堂和赵福全祖宅两座古建筑,非常值得一看。
沿着平整的乡村公路进到胡村,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映入眼帘,只见大门上方写着“胤晋赵公祠”几个大字。今年55岁的赵礼荣告诉记者,以前这几个字是用石头凿出来的,文革时期被铲掉了,后来修缮时才按照留下来的痕迹涂描。
据了解,祠堂始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中西建筑风格,正面建有五个拱门的走廊,走廊的上方分别建了三个小孔门,对称分布。外墙属欧式风格,往里走,院子的中庭旁边用长条石围着,底下用青砖铺满,岁月的痕迹使这些青砖长满一层层苔藓,房顶横梁用杉木呈“品”字形建造,看上去十分古朴、典雅。
祠堂外右后侧夹道有一片古树,据说,有些树已经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历经风雨依然枝繁叶茂,树荫下是村民休闲的好去处。如今,祠堂前面修建了两个篮球场,是村民平时开展文体活动的好地方。
在胡村集中连片的民居建筑群中,几条青石铺设的小巷拾级而上,保存较完好的是赵福全祖宅。这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宅,屋内有厢房40余间,现有五户20余人居住,室内布局四进五间六天井字风格,青砖墙角,具有岭南民居特色。房子的墙壁虽用泥砖建造,但至今依然保存完好。门墩用条形石铸建,中间门槛用一块厚约十公分的木板挡住,门框和门板都是紫黑色,看上去厚重简洁。整座大宅四通八达,前后左右共有四个门,赵礼荣说:“因为以前人多,为了方便出入,就在旁边开侧门,以前公社时代,这座宅院住了60多人,平时出工的时候大家一起行动。”
赵福全祖宅内挂有名家字画楹联,百年古钟,雕花刻字,古朴家具,八仙桌、椅子、案台、储物柜油漆光亮,椅子上刻有“忠厚”、“平和”等字。据赵礼荣回忆,前几年石钟还可以用,现在可能坏了不动了。这些牌匾躲过文革的浩劫得以保留,是胡村一笔宝贵的财富。
尊文尚武
新贵村人才辈出,胡村更是历史上文武贤才辈出的地方,新贵村文至“进士”,武至“武举”。据《六陈镇志》记载,胡村就出过两位举人,赵骏声是嘉庆武举人,赵延基是康熙武举人。
负责整理材料的村民赵礼荣老师介绍说,村里尊师重教氛围浓厚。以前,祠堂除了作为赵氏祭祖外,还是胡村小学的教学点,凡是小孩上学都要先拜祭孔夫子。现在,赵福全祖宅的正厅上还挂有一副孔夫子的画像,拜祭孔夫子的习惯也保留到了今天。
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后,胡村后裔更是人才辈出,全村40多户300多人,就有20多人考上重点大学和专科院校,村中第一位考上北京大学的赵华森也曾在祠堂里求学,现在北京供职。
历史上胡村就有投身军营、报效国家的优良传统。据赵礼荣介绍,赵延基获得过武举人以后,当年皇帝赐给他一面直径大概八十公分的铜锣返乡,但那面铜锣后来被偷了。走进赵福全祖宅,右边一副黑白照的国民党军官照十分引人注目。记者注意到,照片上写着赵喜仕民国卅一年。移步至厅堂,一张“光荣之家”钉在厅堂正中央,赵礼荣说,现在全村先后有10多人在部队服役,既有军官也有士官,有些已经官至营级。
民风淳朴
从祠堂通往赵福泉祖宅路上,有两座百年古井,据说泉水甘甜清冽,久旱而不干涸。后来,村中重新修建水井,把井口拓宽,改建成石梯下井取水。
祠堂内张贴着一张鲜红的捐款名单,据统计,胡村公益捐款累计2000元以上的就有30多人,包含修巷道、建篮球场、修祠堂、修水泥路等项目。新贵村支书甘克展说:“村里的公益活动,群众都很支持,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修建篮球场时,需要征地,有七八名村民就主动捐出了自己的水田,比如赵华昌、赵念荣、赵钊荣等。尤其是赵华昌捐出了四分多的水田,折合人民币48100元。
胡村里的一条小溪由西蜿蜒向东流,像一条玉带绕村而过,村落山青水秀,满目苍翠,人居环境优美,村民和睦相处,民风淳朴。胡村先祖在选址上精心勘察,注意凝风聚气,讲究顺应自然,通过居住环境的合理布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
如何保护和开发传统村落?
本报见习记者 黄远会 覃成成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胡村屯如今状况如何?如何保护这个传统村落?5月20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几百年来,多少古建筑淹没在历史的风雨中,而胡村屯这个古村落却保存至今。走进胡村屯,这里四面环山,草木苍翠茂盛、田园烂漫,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穿行在胡村屯,随处可以触摸传统古村落文化的诸多细节,每一座门厅到每一道条古巷,每一尊石柱到每一块瓦片,各种雕刻细腻地装饰着古村落。放眼望去,连片的古老民宅依稀让人感受到这里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
然而,这些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建筑目前却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碑刻铭文破损、木头腐蚀、墙体坍塌、壁画褪色等。传统村落正在面临衰落、消失,有价值的文物正在锐减。 “除了胤晋赵公祠和个别古民宅保存比较好外,其它都不太完整了。”赵礼荣告诉记者,在城镇化进程中,胡村及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村里90%的村民都搬出外面居住了。
赵礼荣还告诉记者,在胡村集中连片的居民建筑群中,保存较完好的是赵福全祖宅。这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四进无间六天井式民居,屋内有厢房四十余间,现有五户20余人居住。随着岁月变迁,老宅历经沧桑,很多有价值的文物已是锈迹斑斑,如大门破损,木梁腐蚀,家具等陈旧不堪,且赵福全宅内有名家字画楹联、百年牌匾古钟,清朝古朴家具,这些牌匾躲过文革的浩劫得以传承保留。“有一定的年代了,现在已是危房,如果再不加以维修保护,这座老宅很有可能会消失。”赵礼荣无奈说道。
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如何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呢?平南县旅游局局长张晓烨认为,现在主要是欠缺管理和保护,如果传统村落有条件,可以开发乡村生态旅游。对此,该县博物馆馆长龚海说,要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目前该县已做了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的方案,相关材料已汇报上级。此外,还须进一步提高村民自发保护文物的意识,让文物得以代代传承。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记者张庆杰摄)
新闻推荐
...
平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