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智荣 通讯员 区丽森 陈莉 李秀娟)隆冬时节,记者走进港北区各个蔬菜基地,只见大肉芥菜、春菜、莴笋等冬菜长势良好,到处绿意盎然,菜农们忙着除草、施肥、摘菜。今年,该区12万亩农田“身披”绿色过冬,为农民创造更大价值。
港北区农业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区充分发挥城郊优势,大力引导和扶持农民发展秋冬农业生产,千方百计扩大秋冬农业开发规模,确保冬种覆盖率90%以上,实现冬闲田“绿色过冬”目标。今年该区进一步加大冬种力度,计划秋冬种面积12万亩,截至12月15日,已完成秋冬种12.25万亩,其中秋冬菜7.5万亩、马铃薯3.05万亩。
典型引路,规模发展。该区采取以点带面、样板先行的办法,将秋冬种生产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落实到示范片,并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秋冬种生产工作经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示范点,增强产销带动功能。该区今年向自治区农业厅争取到36万元项目建设资金用于秋冬种示范样板点建设,并出台奖励扶持措施,向连片种植绿肥户提供种子和肥料,按政策对种植大户给予扶持补贴,引导和鼓励经济能人、农户参与秋冬农业开发。目前,该区已落实秋冬种示范样板片4个,分别是冬种绿肥中心示范样板3600亩、冬种马铃薯示范片100亩、大肉芥菜示范片300亩、西瓜种植示范片200亩,共辐射带动农户3000多户。
政策扶持,做大做强。该区依托土地流转,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连片开发,争取国家、自治区农业项目向规模种植大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倾斜,引导秋冬种农业向基地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今年,庆丰镇太兴村蔬菜基地的食用菌培植获得市“菜篮子”工程每亩1万元的奖补,种植39.49亩食用菌,共获得资金补助39万多元,基地的规模也从刚开始的50多亩扩种到现在的200多亩。基地总经理简毓朝告诉记者,基地共投入210多万元,建有钢架结构大棚100座近40亩,在35座棚内栽培草菇、木耳、秀珍菇、姬菇、双孢蘑菇等5个食用菌品种,菇类种植面积达1.8万平方米,成了基地的主打产品。简毓朝说:“现在市民都喜欢吃绿色健康食品,我的食用菌很好卖,每天采摘1200斤,每斤可以卖到2.5元至3元钱,每天收入3000多元。”
依靠科技,提升效益。该区加强技术指导服务,根据基地种植蔬菜的品种特点,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对菜农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积极帮助蔬菜生产基地通过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提升蔬菜种植的科技含量,确保效益提升。在大圩镇仁心村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100多亩大肉芥菜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基地负责人林寿明告诉记者,农业部门的技术指导对于基地的成功经营帮助很大。今年上半年,该基地因为使用了商家配错的农药,60多亩芥菜被烧死,损失了20多万元。该区农业部门得知此事后,加大技术帮扶的力度,每个月定期到该基地对菜农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抓好防灾减灾工作,确保基地增产丰收。自10月以来,该区各级共举办秋冬菜种植技术、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培训班100余期次、阳光工程专项技术培训17期,发放各类农业科普资料5500多份,受训农民达4500多人次。开展科技下乡活动3次,赠送科技书籍300多份。
新闻推荐
...
灵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灵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