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回民小学的学生身穿广西各少数民族服装在课堂上展示,让同学们深入了解少数民族文化。记者唐侃摄
逍遥楼重建,让桂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景上添花。记者唐艳兰摄
畅想“十三五”系列报道之七
□本报记者张苑秦紫霞
未来五年,桂林孩子的入学问题是否能迎刃而解?桂林创新科技发展如何插上“翅膀”?桂林文化的力量将如何得到深度挖掘?……在许多桂林百姓看来,未来桂林的大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搞上去、城市漂亮、交通更便利,与桂林人的品质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样值得关注。
在《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教育协调发展”、“彰显桂林文化新魅力”被重点提出,这意味着未来五年的桂林,科、教、文事业将插上希望的翅膀,翩翩起舞,富有更多“内涵”的桂林将展开令人期待的新篇章。
广场舞——— 教育公平阳光洒满城乡
广场舞注重的是协调一致。《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对未来五年桂林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总体要求——— 促进教育协调发展。其中包括了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城乡教师队伍建设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我们期待着,未来五年,桂林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阳光。
市民期待:“二孩”来了,入园何时不再难
“孩子上幼儿园真是家长的第一大考。”32岁的马女士最近感叹。为了让儿子今年9月能进入一个理想的幼儿园,她煞费心思。“我家附近没有好的公立幼儿园,想进公立幼儿园就要克服交通不方便的困难。而私立幼儿园收费又贵一倍。最重要的是听说公立幼儿园报名挤破头,而且还要托各种关系才能进去。”马女士说,“桂林的公立幼儿园太少了。如果政府多建点幼儿园,也不至于入园这么难。”
今年“二孩”政策放开,马女士和丈夫正计划着再生一个孩子。“如果连孩子上个幼儿园都这么难,那我真不敢生了。”她期待地说,“最希望5年后我的孩子能够享受到品质高又实惠的教育资源。”
规划链接:《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学前教育普及工程,大力发展城乡普惠制幼儿园,扩大公办幼儿园数量,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形式、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到2020年,学前教育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5%,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超过80%。
市民期待:家门口的学校都一样精彩
“如果孩子不用每个星期来回奔波,在家门口都能读上好学校,那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家长都会更幸福。”家住灵川县的曾先生儿子今年上初二。为了让孩子得到最优质的教育,曾先生把孩子送到了广西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读书。孩子平时住校,每个周末他都要开车从灵川到桂林接孩子回家,过完周末又把孩子送回学校。
“说实话,这样每个星期奔波挺累。”曾先生说,“但是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好的教育?如果政府能将教育资源进行调配,如果桂林每个县区都有一所质量好的学校,对我们家长来说就是最好的事了。”
规划链接:《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到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巩固率超过95%。所有县(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评估验收。
市民期待:职业教育“走进春天里”
“我希望,桂林能加大发展职业教育,用人单位在找人的时候能不唯学历凭能力,让职业教育更加高精尖化。”刚刚从国外回桂林的市民石先生认为,职业教育是教育领域与经济、市场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教育,它有利于培养更多专业型人才,而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石先生表示,许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以发展职业教育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阶段。兴办职业学校,培养技术工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桂林提高就业率以及技术性专业人才的培养很有帮助。
规划链接:《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实施职业教育突破发展工程,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深化市县中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全民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实行中职免费教育。
民族舞———桂林文化彰显新魅力
民族舞注重的是原生态,传统而优雅。“寻找桂林文化力量,深入挖掘桂林文化价值。推动桂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彰显桂林文化新魅力”——— 《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我们勾勒出了未来桂林文化事业发展的蓝图。
市民期待:家门口就有“文化驿站”
“我最喜欢的就是百姓大舞台。每场演出票都是免费获取,家住得也不远,所以我经常来看。”家住九岗岭社区的退休职工廖铭凤老人告诉记者。作为社区里的文艺积极分子,她也常常登上百姓大舞台表演节目,但每次进行节目排练时,都很难找到室内的场所。廖阿姨希望,未来的五年,老年人进行文艺活动的文化场所能多建一些,让他们的文化生活能更丰富些。“如果家门口就有一个场所,上午让我们老年人排练节目,下午还能在里面看些书或者组织一些文化活动,老百姓在家门口就有文化驿站,那生活就更舒心了。”廖阿姨笑着说道。
规划链接:《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进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公益文化设施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全覆盖,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向社会开放。
市民期待:让历史文化遗产“传世留芳”
“我希望能多建设一些像修缮正阳东西巷、重建逍遥楼这样的富有桂林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今年已经76岁的罗阿姨家住解放桥头附近。她告诉记者,桂林是个历史文化名城,像桂剧、彩调等传统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比较好的保护与传承,是老桂林人最欣慰的事。“我认为,历史遗址建筑也应该得到保护和修缮。比如盐街。”罗阿姨说,未来五年内,桂林应多修缮和改造一些历史文化遗址,让更多的建筑富有桂林历史文化特色。
规划链接:《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点推进一批历史遗址遗迹,一批古镇、古村、古街区的保护,争取将灵渠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注重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保护,加强广西文场、渔鼓、桂剧、彩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传承。
市民期待:文化产业大步向前
“这几年我和同事都喜欢往电影院走,工作上的压力和烦恼在看电影后也消散了许多。”家住七星区的朴建宇告诉记者,这几年,家门口多了几家电影院。特别是万达影城的IMAX影厅,让他在家门口就感受到了电影文化产业建设给自己带来的实惠。
“这几年,中国桂林创新创意文化节暨桂林动漫节,让我们这些年轻人看到了桂林创新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希望桂林在电影文化产业发展上能进行再升级,多建一些IMAX影厅,在县区多建电影院,让所有的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观影体验,提升大家文化生活的品质。”朴建宇说。
规划链接:《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以文化创意、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和数据、动漫等产业为重点,依托桂林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文化产业突破式发展。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
市民期待:擦亮“文化旅游”品牌
“未来五年内,桂林如果能增加一些富有文化特点和国际特色的旅游品牌,相信应该吸引更多游客。”多年接待国外游客的导游赵先生告诉记者,每个旅游名城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旅游品牌,秀丽的山水是桂林的一张美丽名片,少数民族文化也成为桂林旅游发展的重要竞争力。这些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能加深游客对桂林的了解,也是吸引外地游客、尤其是国外游客一张独具特色的‘靓牌\’。赵先生希望桂林在未来的五年内,多推出一些文化旅游内容,为山水文化旅游多注入一些新的元素。
规划链接:《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发掘、整合文化资源,以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质,培育桂林山水、长寿养生、民族风情、红色文化等文化旅游品牌。
现代舞——— “炫酷”科技改变桂林人生活
现代舞注重的是创新和活力。“十三五”期间,桂林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定创新创业鼓励政策,设立扶持创新创业专项资金,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创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
市民期待:“创新创业”沐浴更多政策“春风”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陈志良今年读大三。读大一时,他就开始创业,做过电脑销售、收递快件、办辅导班等工作。2014年11月,陈志良创办了一家教育咨询公司,学校为其提供免费办公场地。如今陈志良除了学费、生活费自理之外,还能给十几名公司员工发放一定的工资。为了公司的发展,前不久陈志良和他的团队研发了一款针对大学生学习辅导的APP。
谈到毕业后的打算,他说,希望我们自己研发的APP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也希望政府能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让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能够得到更广的施展空间。
规划链接:《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完善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机制,发展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五年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0家,2-3家企业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示范)企业。
市民期待:乘上“互联网+”的快车,创新平台更宽广
俞女士是桂林首家注册登记的创客服务企业的负责人。2015年3月,她开办了桂林首家“众创空间”。如今,许多来自桂林高校甚至外地的年轻人经常聚集在她的“众创空间”里,相互交流,让自己的创意变成现实。
“从去年开始,随着‘众创空间\’的走红,再加上政府部门的扶持政策,‘众创空间\’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俞女士告诉记者,“桂林是一个国际化的旅游城市,这里还有多所知名的高校,可以说桂林的创客文化氛围其实并不亚于大城市。”她对自己的发展充满信心。同时她也期待政府方面能有更多的扶持和开放性政策,让更多“众创空间”乘上“互联网+”的快车,茁壮成长起来。
规划链接:《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利用“互联网+”,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拓展创新创业空间。
市民期待:科技人才更具实力
“当今世界什么最贵,是人才。桂林在未来五年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当然离不开科技人才。”曾任教于广西师范大学的张教授肯定地说。一直以来,张教授十分关注桂林在人才引进方面的动向。“前段时间我在报纸上看到一个消息,说桂林今年要向海内外公开选聘第二批漓江学者,重点引进桂林市重点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紧缺、能够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海内外领军人才。这真是一个大好消息。”他说,希望今后五年桂林能够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集聚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共同为桂林的发展出力。
规划链接:《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重点推行“漓江学者”、“杰出创新创业人才”、“拔尖人才”等工程,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实施人才小高地项目化管理,完善人才引进机制,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全球眼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家。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陈善旭吴昌琼)为了做好2016年药品流通监管工作,近日,灵川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召开了全县药品零售企业负责人培训会议。全县150多家药品零售企业负责人参加...
灵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灵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